在欧美,一家人开饭之前会祷告,在日本,一个人在吃饭之前必须要说:“いただきます(我要开动了)”,在韩国,吃东西表示礼貌要说:“잘 먹겠습니다(我要吃了)”,吃饭这种人生大事,一定要有一些“仪式感”,中国人也有,就是看剧:吃播、泡面番、美食剧和各种剧。

每次走进餐馆都会看见一种神奇的仪式——在座位上用支架撑起手机,戴上耳机,摆好饭碗的位置,调出自己想看的视频,开吃。一个人吃饭会发生的几率是百分百,两个人或者多人一起发生的概率也不小。

个人真正的对美食剧入坑,是从日剧《孤独的美食家》开始。里面的主角五郎,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单身“吃货”,每天的兴趣爱好就是走遍大街小巷,像买彩票一样的尝试美食。台词很简单(对食物的描述很有趣):突然饿了——这家看起来很棒——哇,很美味呢——今天真是运气不错啊!

这样的套路贯穿始终,但是我还是不可抑止的被魔性洗脑,看似单调的“自言自语”其实都是为了吃这一行为做背景墙,大量的特写镜头给了食物本身和演员的“吃相”,如果放在语文课上,老师可能就会敲着黑板和你说——这里运用的是反衬的修辞手法。
那到底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美食剧和吃播类的视频欲罢不能,成为吃饭时不可缺少的环节?
丨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好奇得心痒
其实剧里面一般都是我们日常都能见到的一些食物,但是为什么他吃的那么香?是真的味道好还是他的演技好?吃起来是什么感受?隔着一个屏幕我们的想象空间被无限拉长了,大脑开始无限的联想和美化,即使是一个水煮蛋,都会变成一千个人眼中的哈姆雷特。就连一向觉得溏心蛋是生化武器的我自己看到亮澄澄的颜色和流动的质感,都会暂时性的向往一下,毕竟人的视觉比味觉更容易讨好。
丨最长久的告白是陪吃
吃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一向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好好吃饭就意味着能够好好生活;年夜饭、节日饭都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寄托;情侣约会朋友聚会,可以不看电影,但一定会吃饭......吃饭在社交中变成了一个非常万能的承载工具,变成了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毕竟在这种打电话都很难得的年代,能坐下来好好和你吃一顿饭,是很奢侈的陪伴。
现在的社会,个人的吃饭时间更多了,这时打开吃播和视频,甚至还有实时弹幕,即使和你不身在同一个地方,这种实时交流和同样的行为都会让人有一种情感共鸣。即使是错觉,也是一种安慰。
丨吃得多有什么了不起?不胖那你就厉害了
直播平台的火爆催生了一种叫做“吃播”的直播形式,各种大胃王开始雨后春笋了,平时我们轻易不敢尝试的各种“热量炸弹”在他们面前堆成山,看着貌不惊人的瘦小身体甚至有些颜值很高的帅哥美女吃下寻常人难以想象的饭量,这种视觉冲击可想而知。你会好奇:这么吃人哪受得了?他们每天都这么吃吗?都一样是人,为什么他们吃不胖?
于是你在眼前看到的主播的寻常和他吃的不寻常的错位刺激中,在探究、怀疑、猎奇多重动力驱动下一直看了下去。
丨我不能吃,我不能吃,我不能吃,只要看看就满足了
一到年末,各种年终关键词盘点就出来了,但要说多少年始终都流行的词语,那一定就是“减肥”了,不论男女,减肥都已经变成了日常。特别是在减肥已经习惯性的被包装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的时候——你瘦不下来就是没自制力,对人生没有追求。卡路里成功的变成了现今被科普的最彻底的科学术语。于是好多人不得不管住自己的嘴,我不能吃,我不能吃,我不能吃......

我看看还不行吗!通常食物都要色香味俱全,很多主播会设置有专门的收音器和专业的拍摄设备,各种油亮酥脆的食物,卖相和“口感”可以通过看和听来感受,在这里语文老师又会跟你敲一下黑板了——这种修辞就叫通感!总之就是想尽办法让你身临其境,对食物的渴望得到一定的转移,当然很多人一般都会默默的咽咽口水,然后起身给自己煮一包泡面。人性永远是最终赢家~
丨我就是爱美食别叫我停下来
有些人就只是对食物有天生的热爱,对于食物的制作、呈现以及味觉的有一种强迫症式的执着,美食剧之于他就好像禅经一样的存在,说白了就是以物观景,在美食里面获得一种压力的释放和放松。食物对于人的镇定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一顿好吃的食物能给人带来很多积极感受。
相比食物的美妙,厨房是一个没那么梦幻的地方,打理和操作难度也较高,于是有相当数量都属于“叶公好龙”式美食爱好者,在看剧和欣赏美食的时候,代入了自己。像抽烟喝酒一样上瘾,不过比较来看应该算是一种相对健康的嗜好。
丨食物和体重相爱相杀,真的不知道谁是赢家
吃美食拍拍照已经很普遍,现在又有了更高阶的玩法——吃饭要直播,但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人家长什么样子,自己长什么样子,人家吃的是什么,自己吃的是什么,人家吃完也不胖,自己喝水都不敢加糖......
只要人还要生存,对美食的追求就永不停歇,小时候吃饭看一眼电视都要被妈妈用筷子敲一下脑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衡量一部剧的质量,就看能不能配饭;感受一顿饭的味道,则取决于你看的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