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苦谛
“诸比丘众,何谓苦谛?生苦,病苦,老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阴盛苦。”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苦况之外,还有挫败、失望和幻想破灭等等人生不顺之境,以及事物并不按照人的意愿发展等等。“不满足”较之“受难”似乎更能表达出“苦”的真义。
2、集谛
“诸比丘众,此即集谛。谓一切三界烦恼及业,皆名“集谛”。三界者,即所谓一、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
既知人生即苦,却问苦从何来?四圣谛之二——“集谛”——解释道,苦来自欲求或“渴望”。
集谛说表明欲求或渴望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其一是渴望感官愉悦,所采取的形式往往是通过五官感觉诸如味、触、香、色、声的获得来寻求满足。其次则是求生欲,指的是一种深刻的求生和求得存在的本能,这种意志可以驱使我们去追求新生活和新体验。欲求的第三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想占有而是意图毁灭。这是欲求的阴暗面,针对一切不愉快和不受欢迎的东西,表现为否认、否定以及拒绝的冲动。
但并不是所有的欲求都是不对的,佛教中常用“tan .hā”来表示消极意义的欲求,目标通常是感官刺激和愉悦快乐;用“chanda”表示积极意义上的欲求。可以用吸烟为例说明两者区别。顶火吸烟的人一支未完又觊觎另一支的欲求可谓之“tan .hā”,因其目标不外乎得到短期满足。这种欲求是不由自主的、限制性的,而且是没完没了的:其唯一指向就是另一支香烟(以及其副作用,即健康受损)。可是另一方面,此人想戒烟的欲求则属于善念,因为可以打破这种没完没了而且不由自主的恶习模式,同时可以增进健康以及过上良好的生活。
3、灭谛
诸比丘众,此即灭谛。诸感及业,悉令无余断弃,吐尽,离欲,灭没,寂静。
灭谛宣称,欲求一旦清除,苦难必将终止,涅槃亦可获得。“涅槃”字义“寂灭”或者“熄灭”,涅槃意味着苦难与轮回转生的终结。所谓涅槃有两种形式:其一生时,其次死后。此生涅槃的最简单定义即“灭贪灭瞋灭痴”,所具有的特征是平和和深刻的精神上的欢愉、慈悲的心态,以及精细入微的觉醒。一切消极的精神状态和情感如疑虑、担忧、焦灼、恐惧等等,都会从得到启明的心灵中消失。
这样的人死时会变成什么?这个疑问跟最终涅槃相联系,如何理解的问题因而产生。欲求之火一旦熄灭,轮回就会终止,证悟得道之人不再转世再生。果真如此他会如何?佛陀曾经说过,询问得道之人死后何往,就跟询问火焰熄灭之后何往一样。火焰其实哪儿都没“去”:只不过终止了燃烧过程而已。因此戒绝欲求和无知就像移开氧气和燃料。然而不可因此将最终涅槃看作虚无:佛经清楚表明此乃谬说,视涅槃为个人灵魂的永恒存在也属谬论。
4、道谛
诸比丘众,此即道谛。谓诸无漏真俗智,为遍知故,为永断故,为作证故,一切圣道谓之八正道,即(一)正见;(二)正思;(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勤;(七)正念;(八)正定。
四圣谛的最后一条是道谛,解释如何从轮回通向涅槃。他认为生命的最高形式就是导人向着善行和智慧发展,而八正道正是使人循序渐进直至终成正果的人生之路。八个方面又可细分为三个范畴,即“戒、定、慧”三学。戒是达到道德之善。慧是发展智慧之善。
所谓正见就是接受佛教教义,然后还要加以体验证悟。所谓正思就是对佛经要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正语是说要讲述真理,说话时要慎言敏语。正业指的是要戒除不正确的行为,诸如杀戮、盗窃,或者为了感官愉悦而行为失当。正命指不从事有害于他人的职业。正勤指获得对自己思维过程的控制,培养出积极的心态。正念指不断培养对佛陀教诫的领悟。正定就是通过种种修习技巧,专注一境,发展深层的内心平静,从而达到人格的完整。

八正道及三学如此看来,所谓八正道的修习其实是一种模仿的过程:以八正道揭示出佛陀如何生活,然后通过模仿佛陀的生活方式,逐渐修练成佛。因此八正道是自我转变的途径:通过智慧、情感以及道德上的塑造,凡人皆可由一个自私而鼠目寸光的个体,向完善圆满的方向发展。通过对知识之善(智)与道德之善(戒)的追求,以及对愚昧和自私欲求的戒除,苦谛的原因得以弃绝,涅槃终可获得。
摘改自《牛津通识读本:佛学概论(中文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