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在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什么样的干部能扛起时代重任?答案或许藏在“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拉出来能干”的生动实践中。这看似朴素的“三能”标准,实则是新时期基层干部能力建设的金钥匙,既呼应了古人“文武兼备”的为官智慧,更彰显了当代“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
以文辅政,在“笔杆子”里沉淀思想厚度。春秋时期孔子修《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唐代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无不说明文字的力量。新时代基层干部提笔能写调研报告、政策文件,不是追求辞藻华丽,而是要练就用数据说话、用逻辑服人的硬功夫。浙江某乡镇干部通过万字民情日记梳理出“空心村养老难”症结,推动建成互助养老中心,正是“以写促思、以思促干”的鲜活例证。司马迁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今天的干部更需通过写作打通政策理论与基层实践的“任督二脉”。
以言建功,让“嘴巴子”传递治理温度。战国时期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虽不可取,却见语言之威力。当代干部“能说”,重在把文件语言转化为方言土语,把政策逻辑讲成生活道理。焦裕禄用“嚼得菜根,百事可做”说服群众治沙,黄文秀用“我们一起加油”凝聚脱贫力量,证明“说话艺术”本质是群众路线的具象化。明代吕坤《呻吟语》有云:“言语之宜,惟其时物”,干部既要善用大喇叭宣讲政策,更要会用小板凳倾听民声,在双向沟通中消解“语言壁垒”。
以行证道,用“脚底板”丈量担当力度。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在今日仍有回响。贵州毕节“背篼干部”翻山越岭送物资,福建“四下基层”制度推行三十余年,无不揭示“干”字真谛。所谓“拉出来能干”,既要能牵头化解拆迁纠纷的“硬骨头”,也要会组织非遗直播带货的“新招式”。清代颜元曾讽:“读书愈多愈惑,审事愈无识”,当代干部尤需警惕“表格里的调研”“群聊中的落实”,真正把办公室搬到田埂上、车间里,用沾泥的裤脚检验政策的成色。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培养"三能"干部不能止于口号,需构建“写作练兵场”“演讲擂台赛”“攻坚试金台”的立体培养体系。当更多干部既能用理论之“矢”射实践之“的”,又能以实践之“石”磨理论之“刃”,我们就能锻造出一支“开口能讲政策、提笔能谋发展、遇事能解难题”的新锐力量,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文︱木易水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