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对话道德经第十七章

作者: 道形图 | 来源:发表于2017-03-23 06:22 被阅读75次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时空对话]

在这一章,老子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政主张,他把统治者按不同情况分为四种,其中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最坏的统治者是被人民所轻侮,处于中间状况的统治者是老百姓亲近并称赞他,或者老百姓畏惧他。

老子理想中的政治蓝图是:统治者具有诚杯信实的素质,他悠闲自在,很少发号施令,政府只是服务于人民的工具而已,没有强权政治,即人民和政府相安无事,各自过着安闲自适的生活。

关于老子的这个完美的政治愿景,放眼古今中外,在不同的时间都有过类似的描绘,例如在《帝王世纪》中,记载了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五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尧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种生动的画面,可以说是对老子的“百姓皆曰我自然”的最好图解。

在本章中,老子把这种理想的政治蓝图,与儒家主张实行的“德治”、法家主张实行的“法治”相对比,将其等而下之。

实行“德治”,老百姓觉得统治者可以亲信,而且称赞他,这当不错,但还是次于“无为而治”者。

实行“法治”的统治者,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实行残暴扰民政策,这就是统治者诚信不足的表现,人民只是逃避他,畏惧他。

老子强烈反对这种“法治”政策,而对于“德治”,老子认为这已经是多事的征兆了。

老子认为最美好的治国理政,莫过于统治者“贵言”,从不轻易发号施令,人民和政府相安无事,以至于人民根本不知道统治者是谁。

当然,这种完美的治国理政在当时并不存在,这仅仅是老子内心的渴望和幻想,否则老子就不会选择隐居生活了。

相关文章

  • 时空对话道德经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

  • 每日分享第52天

    2021.2.1,中原焦点秦皇岛站第5期 《尊重与希望》读书笔记 时空对话:即跨越时空的对话,跨越不同的时空和不同...

  • 时空对话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

  • 时空对话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

  • 时空对话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七章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

  • 朱香老师——外化与时空对话~

    外化与时空对话~ 昨天中七第11课,刘老师讲了我期待已久的外化和时空对话。Jast amazing~! 好神奇! ...

  • 时空对话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

  • 时空对话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

  • 时空对话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七章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 时空对话道德经开篇语

    开篇前言 我是一个喜欢学习,但是不爱读书的人,因为世界上的书太多,读书很辛苦。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普通到在本单位,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时空对话道德经第十七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ro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