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我们关注孩子平时的学习,也关注孩子各类大大小小的测试、考试的成绩。
当孩子的成绩低于父母的预期时,除了看到卷面上那个分数外,你还会看到什么?
你会不会马上想到孩子学习时种种不好的状态:磨蹭、拖拉、粗心、马虎等等。
作为父母我们也看到了孩子日常学习中的行为表现,觉得孩子平时的学习不在状态。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一个孩子学习时不在状态,就意味着孩子的心理不在状态,
状态是一个点,而平时的学习状态的点会决定孩子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决定最后的学习结果。当没有取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常常是因为孩子的学习“不在状态”。
什么是“不在状态”呢?
孩子坐在书桌前,一会儿要去喝水一会儿要去上厕所;
或者孩子看起来认真的坐在书桌前,但半天写不了几个字、做不了几道计算题。
作为父母的我们说起孩子这些“不在状态”的现象,是不是气的牙根痒痒、甚至很多家庭上演吼叫的双毛掸,管一时之用后,又发现一旦不盯着孩子学习,一会儿孩子又不在学习的状态了。
孩子是不想学习么?还是不能学习呢?
没有一个孩子天生不爱学习的,绝大部分孩子的基本学习能力还有的,那为什么就是不愿意学习呢?
我们要分析孩子学习不在状态背后的原因,一个人对待学习是由兴趣支撑的,而兴趣的背后是由一个人的学习动机决定的
那什么是动机呢?
动机是激发一个人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动力。简单来说,孩子学习行为活动都有它背后的原因,动机就是学习行为活动的原因。
而我们日常不能直接观察到孩子学习的动机,只能根据孩子平时的外在行为表现加以推断。
动机是一个人的个性,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动机由内部生理需要引起的,也可以由外部环境条件引起的。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其次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尊重孩子的想法,多肯定、表扬与鼓励孩子在生活中的闪光点、差异点,让孩子有成就感与价值感;
积极的情绪会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就是内驱力。孩子的内驱力激发出来了,从我们想让孩子学习,变成孩子我要学习。
而我们不断盯着孩子,推动孩子学习,只会让孩子感到学习是一种压力与负担,孩子的精神压力感到大后,容易导致孩子学习不在状态,就是身与心分离,身体坐在书桌前,但心已经不在书桌前了。
懂比爱更重要。
做有心的父母,智慧的父母会透过孩子的学习状态推断出孩子的学习动机。
日常生活学点心理知识与技术,戴上一副心理学的眼镜,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