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4
(《河南程氏遗书·入闽语录》伊川先生曰)学春秋亦善,一句是一事,是非便见于此,此亦穷理之要。然他经岂不可以穷理?但他经论其义,春秋因其行事,是非较著,故穷理为要。
一句是一事,即一句就是一句,没有废话,不是说一句话就说了一件事。穷理,穷究义理。要,要道,关键途径。
伊川先生说,学习《春秋》非常有益于治学,其文字一句就清晰地表示一个意涵,是非对错表达得非常清楚,因此《春秋》是穷究义理的关键途径。难道其他经书就不可以穷理吗?当然不是,但是其他经书是直接论述义理,而《春秋》是根据具体的事例来阐述义理,所以它是穷理的关键途径。
尝语学者,且先读论语孟子,更读一经,然后看春秋。先识得个义理,方可看春秋。
《论语》和《孟子》属于四书。一经,此处显然不是仅仅指六经,而是包括四书的,“更读一经”,不是特指某一经书,乃继续换一本经书阅读之义,读完其他经书以后,最后读《春秋》。一经也不是指下文提到的《中庸》,伊川先生论及《中庸》,是为了说明,《春秋》一书最重要的旨趣是时中。
伊川先生说,他曾经建议弟子们,治学读书的顺序,姑且先读《论语》和《孟子》,然后再研读其他经书,最后读《春秋》。只有对义理有个基本的了解,才可以读懂《春秋》。
春秋以何为准?无如中庸。欲知中庸,无如权,须是时而为中。若以手足胼胝、闭户不出二者之间取中,便不是中。若当手足胼胝,则于此为中;当闭户不出,则于此为中。权之为言,秤锤之义也。何物为权?义也,时也。只是说得到义,义以上更难说,在人自看如何。
伊川先生指出,阅读《春秋》应该以那一本经书作指导呢?没有比《中庸》更合适的了。要真正把握《中庸》的要义,无非一个“权”字,就是说要因时而变而又合乎中道。
伊川先生举例解释说,大禹和后稷为了治水手足都磨出老茧来了,依然三过家门而不入,而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他们的行为,表面上看截然相反,哪一个是中呢?如果一定要在禹稷与颜回之间选出一个,那就是不懂得什么是“中”。舜帝的时代,政治清明,大禹和后稷应该手足胼胝,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就体现了中道;而颜回所处的时代,政治黑暗,春秋无义战,颜回不参与政治,身居陋巷以自修,这也体现了中道。
权的字义是秤砣。人生处世,以什么为权呢?一个是道义、一个是时势。《春秋》只能告诉我们什么是道义,继续穷究道义以上的理,那就很难了,这有赖于每个人自己去领悟。即义,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但为什么是对的,要靠读者自己去求索。
参阅1.30条:问:“时中如何?”(伊川先生)曰:“......如三过其门不入,在禹稷之世为中,若居陋巷,则非中也。居陋巷,在颜子之时为中,若三过其门不入,则非中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