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M
19岁大学毕业
21岁开始创业
26岁公司差点破产
现公司年收入已超亿元
......
• 壹
16年10月在墨尔本展会上第一次见到M。
虽然一直都在联系,但之前都没见过也不认识他。
“你好!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吗?”
“你们的板子质量怎么样?”
“我们板子质量杠杠的...Balabala..”
"听起来不错,但我听说你们的标签会起角。"
语塞......因为展会前M刚投诉过这个问题,这么快就传开了?
虽是小问题,但会显的很不专业,新客户印象会不好。
看我一脸尴尬的样子,他马上坏笑地说,“N,我是 M”。
懵逼......这么早就trick or treat吗?
• 贰
记得M是这么讲他的故事的。
大学毕业后,我就注册了电工资质回到老家创业。
一开始还算顺利,主要是做些EPC/安装的工作。
那时候傍上个大客户,基本每天都有事可做。
后来有了第一个学徒,十多年了,他还在我们公司。
公司慢慢走上正轨,生活也很美满,一切都很顺利。
直到创业的第四年,那年我结婚了,但公司差点破产。
婚后,我们去了欧洲度蜜月,特意没带电脑,手机也没办漫游,只想好好享受这个蜜月。
蜜月第一天,还是忍不住借了台电脑查看邮件。
一打开邮件,看到的第一封邮件就把我吓到了。
是我们最大客户破产清算的消息。
于是我妻子立即安排返回各项事宜,而我一直在打电话。
回来一路焦急,一路都在想该怎么办......
一下飞机就直奔客户公司,连续开了好几个会。
客户让我跟他们签个合同,可以避免损失。
但跟律师商量后,我最终没签这个合同,当然这样也导致我损失了百万澳元,一夜之间我就变成“百万负翁”了。
I had the choice to either lay down and die, or man up and do something
我要么躺下等死,要么奋起拼搏。
后来我就在想,我该怎么把这百万澳元的窟窿给补上。
当时有一千多户家庭给这个客户付了定金,都在等着安装系统。
那时候刚好板子的价格一直在下降,经过核算,我们可以利用板子价格下降的优势,来承接这一千多户家庭系统安装的工程。
不管他们之前付的定金能不能要的回来,只要他们把相应的尾款付给我们,我们就帮他把系统装好。
就这样,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我挨家挨户的去做工作,总共完成了400多户的安装。
那段时间我的团队都是一周七天连轴作业,每天都起早摸黑,靠披萨加啤酒度日。
就这样,靠着团队和乡邻的支持,我们不仅把这一千多户的系统安装完了,还接到了许多新的订单。
虽然这一千多户的安装工程没有赚到钱,但帮他们解决了问题,公司也得以继续运营,然后在当地也为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口碑,这也算是一举三得了。
现在看来,没签这个合同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了。
听到这,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佩服他没有被巨大的负债压垮,
佩服他对市场的敏锐和处理事情的果敢,
佩服他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撇下这一千多户家庭,
更佩服他的远见和大局观。
• 叁
M话多,跟他聊天不用担心冷场,也不用拘束,什么都可以聊。
工作、婚姻、人生......
他是这么简述他的求婚的。
我和我妻子是同学,两家也离的不远,结婚前谈了7年。
那时候她妈妈总是问我啥时候娶她女儿,她每问我一次我就加一年(少年,挺任性啊),我自己都不知道后面加了多少年。
后来,
突然有一天我就向她求婚了,我妻子和她妈妈都惊到了。然后我们就结婚了,
没房,只有一辆破车(少年,挺幸福)。
我妻子一直很照顾我,从来都不允许我进厨房,也不让我做家务(中国的男同胞们,有啥想说的)。
她有自己的工作,没有也不愿意在我的公司帮忙。
有时我工作久了,她会抢走我的电脑让我休息一会(冷不丁的撒个狗粮)。
• 肆
他团队成员大部分人我都认识。
有他的发小R,有祖籍汕头的华裔L,有娶了荷兰姑娘的B,
还有......
年长点的负债网络的T,美丽的行政E小姐姐,四年前从悉尼举家搬来定居的P。
P是个才子,以前是乐队主唱。
他自弹自唱过Kenny Rogers的"The Gambler",
好听,好听,真的很好听。
他曾这样评价过M:
His success is not derived from a desire to make money, but rather from a simple wish to see everyone with which he surrounds himself provided for and content.
大致的意思是:
M创业并不是以赚钱为最终目的,而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身边的人都能安居乐业。
记得M说过,
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结婚,生小孩,买车建房,有了自己的小家,就有一种满足感。大家一起做一份事业,一家人都能守在一起,亲朋好友时不时能聚一下,这就是他所追求的。
几年接触下来,我觉得M对他的团员是真的好。
我曾帮他买过一辆毛两万的自行车,后来才知道是他送给R的礼物;B要去荷兰探亲几个月,他给他带薪休假;来中国出差,他曾带着华裔L一起。L此前没来过中国,也不会中文,M就想带他回中国看看。
这也许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中国好老板”。
• 伍
M在当地很受欢迎,也很受尊重。
跟他去餐厅吃晚饭,从进门到坐下,一路都有人和他相互打招呼。
吃饭的时候,还会有人跑来碰个杯,闲聊几句。
其中就有S。
S是位典型的澳洲农场主,有自己的葡萄种植园。
M说S待他像亲儿子一样,小时候总会在他的农场干活,赚零花钱。
16年M发现了一个新的商机 ── Solar Farm/太阳能农场电站。
为了支持M的事业,S拿出自己的葡萄园和资金跟M建了第一个Solar Farm.
六十多的“老头子”愿意搭上自己赖以生存了一辈子的饭碗给M当“小白鼠”,可见对M是有多支持。
M也没有辜负S的所托,电站并网后,三个月的收益抵的上种植葡萄一年的收益。
于是......
订单就像雪一样的飘来了,上门求建solar farm的人是络绎不绝。
公司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电视台等各媒体也都争相报道。
阳光总在风雨后,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