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读书简友广场
日读通鉴‖水淹大梁:秦灭魏国(前226-前225)

日读通鉴‖水淹大梁:秦灭魏国(前226-前225)

作者: 已阅君 | 来源:发表于2025-08-08 13:12 被阅读0次

秦纪0191 

原文:

二十一年(乙亥、前226)

王贲伐楚,取十余城。

二十二年(丙子、前225)

王贲伐魏,引河沟以灌大梁。三月,城坏。魏王假降,杀之,遂灭魏。

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幸。虽然,臣受地于魏之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王义而许之。

解读:

公元前226年,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嬴政。秦王侥幸脱险后,极为震怒,立即命令大将王翦率军攻打燕国。王翦的军队很快攻占了燕国的都城蓟城。迫于形势,燕王喜只得将都城迁往辽东。之后,他又听从代王嘉的建议,杀死太子丹,并将太子丹的头颅献给秦军,期望以此求和。同年,王翦的儿子王贲也奉秦王之命进攻楚国,击溃楚军,夺取了楚国十多座城池。

次年,即公元前225年,据《史记》中《秦始皇本纪》、《魏世家》和《田世家》记载,秦王嬴政再次派遣王贲领军出征,目标是魏国。秦军包围了魏国都城大梁,并采用水攻战术,引黄河和鸿沟之水灌淹大梁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墙在洪水浸泡下坍塌损毁,魏王假被迫出城投降。秦国至此完全占领了魏国土地,魏国宣告灭亡。随后,秦军继续向东推进,直抵齐国边境的历下(今山东济南以南)。秦国在原先魏国东部的土地上设立了砀郡,用以巩固新占领的区域。

《战国策·魏策四》还记载了另一件事:秦国灭亡魏国之后,秦王意图不动用武力就吞并仅存的小国安陵。他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你的安陵国。”

安陵君回复道:“大王施予我这样的恩惠,用大块土地交换我的小国,实在非常幸运。然而,我的国土是从魏国先王那里继承下来的,我愿终生守护它,不敢与人交换。”秦王因此很不高兴。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作为使者前往秦国交涉。

秦王见到唐雎后质问道:“我用五百里土地换取安陵,安陵君却不答应,这是为什么?秦国已灭掉韩、魏那样的大国,安陵君仅凭五十里的地方还能存在,不过是因为我看重他是位年长有德的人,所以没有在意。如今我用十倍的土地来扩展他的疆域,他反而违抗我,难道是轻视我吗?”

唐雎回答说:“并非如此。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的土地,就要尽力守护它,即使有人用方圆一千里的土地来交换,也不敢答应,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可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

唐雎答道:“我不曾听说。”

秦王说:“天子一旦发怒,就会使百万人倒地身亡,鲜血流淌千里!”

唐雎反问:“那么大王可曾听说过平民发怒的情形吗?”

秦王不屑地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唐雎严肃地说:“这只是普通人的怒气,并非真正勇士的愤怒。当年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光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一道白虹贯穿太阳;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击在宫殿之上。这三位都是平民中的勇士,他们心中的怒气还未爆发,上天就降下了征兆。现在加上我,就将有第四位这样的勇士了。如果真正的勇士发怒,倒下的不过两具尸体,流血不过五步之远,却能让天下人都穿上丧服,今天就是这样的时刻!”说完,唐雎拔出宝剑,挺身站起。

秦王顿时脸色大变,慌忙从座位上挺直身体站起来,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何至于此!我现在明白了:韩国、魏国相继灭亡,而安陵仅凭五十里的土地能够存留下来,正是因为有了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对于这段记载,后世学者吴师道评论说:以秦始皇当时的强大军威,怎么会顾忌一个小小的安陵,还提出用五百里土地交换?这不过是找个借口想迫使安陵主动献地罢了。唐雎出使秦国,虽然言辞强硬不肯屈服,又怎能真正阻止秦国的意图?况且,荆轲刺秦王时,匕首需要藏在地图里,因为秦国法令规定侍从不得携带兵器。但这里却说唐雎能拔剑而起,岂不矛盾?故事中的言辞也多有夸张之处。实际上,秦国在灭魏后,并未对仅有五十里的安陵用兵,大概是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安陵最终只能献出土地。因此,这段叙述更像是游说之士的夸大之词,并非历史事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读通鉴‖水淹大梁:秦灭魏国(前226-前22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rzeo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