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风细雨,到暴跳如雷,再到歇斯底里,只需一道数学题。不需要太难,一年级的足以。这是在我家里被反复验证的一句“真理”,屡试不爽。
因此在华灯初上的时刻,万家灯火之中,一幕语言风格犀利,动作场面火爆的家庭自制剧,在我家书桌前的方寸之地,准时拉开帷幕。
宝妈:宝贝,晚饭吃完了,刚才又休息了半小时,开始写作业吧?
儿子:可是,我的乐高还没拼完。我想再玩十五分钟。
既然儿子提到时间,宝妈因势利导,就坡下驴。
宝妈:那好,你先看一下表,现在是几时几分?(按正常口语一定是问“几点几分”,“几时几分”完全是按照数学书里的提问方式。)
儿子仔细端详客厅里的钟表,冷静地对比了指针长短,分析了每个大格代表的分钟时长,尝试着回答说:现在是七时三十分。
宝妈和我相视一笑,眼神里满是欣慰:我家宝贝终于学会认表了。这是我们经过半个月的努力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宝妈为了巩固一下效果:很好!现在是七时三十分,它又可以读作……?
儿子:七点半。
欢呼吧!沸腾吧!也许这是人类的一小步,但却是犬子的一大步。半个月前,他看时间都是靠猜,而且多数时间运气不佳。可见在这半个月里,我们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儿子的智力也勇攀了高峰,聪明的智商又占领了高地。要不是市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我真有心去买一挂鞭炮,噼里啪啦的响一通,不,响一通宵!
宝妈显然有些喜出望外,接着问:现在是七时三十分,一小时后是几时几分?
儿子:嗯……到时候再说吧。
儿子你怎么不按剧本来啊,这不是胡来吗?
宝妈和我瞬间体会到什么叫乐极生悲。我们的情绪再次受到重创。关于这类时间问题我们同样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并自信没问题。
经过再三提问和确认,关于这类的时间问题还是问题,就交给时间去解决吧。
时间不早了,开始进行今天的作业吧。——两位数减法。我们绞尽脑汁也没能把,个位不够减,需要向十位借位的运算法则,说明白。或许我们已经说明白,只是孩子暂时没开窍。
我和宝妈学历虽不算很高,但是把一年级基础的运算法则讲明白,还是颇具自信。然而儿子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们不要太自信。
举个例子,23-15=( ),儿子直接给出答案23-15=12。我们夫妇二人目瞪口呆,百思不得其解题思路。于是,强压心头怒火,向儿子不耻下问:你怎么算出来的,等于12。
见证奇迹的时刻,不期而至。儿子自信地回答:23-15,先算个位,3减5不够减,所以用5减3得2,然后计算十位2减1得1,所以结果就是12。
我之前只知道物种多样性,但是还不知道如此“多样性”。我甚至从儿子的算法中体会到他知难而退,随遇而安的处事哲学。
一连几道题,儿子都是“轻车熟路”按照自己的算法,给出答案。只见宝妈柳眉倒竖,怒气冲冲,用高分贝的声音喊出正确的运算法则,真的是喊出。聋子听了都会刻骨铭心,谁知儿子还是置若罔闻。
也许你可以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可是你叫不醒我儿子。
如此几番,宝妈情绪的火山到了喷发的时刻,操起擀面杖在桌子上噼里啪啦一顿敲山震虎,试图以此震慑一头雾水的儿子。题不会做,可以教,儿子散漫的学习态度才是迫使战火升级的导火索。
每当这个时候,我在一旁扮演和事佬。每次换来的都是:你行你上,我教不会你儿子。
我被将到这一步,只好以慈父的面孔,重蹈老婆的覆辙。儿子倒是很公平,谁讲都听不懂。大约在三五分钟过后,擀面杖竟不知什么时候攥在我手里,敲山震虎是没有用的,我直接敲“虎”。动作戏上演了……免不了伴随着歇斯底里的谩骂,无可奈何的宣泄……有时老婆在旁边上演一出苦情戏:我和你爸辛辛苦苦都是为了谁呀?花大价钱买学区房,不就是为了能让你建个好点的学校吗?可是你……你对得起谁?……
敝人不敢说是谦谦君子,也算得上性格温顺,内人说不上温润如玉,也称得上和善通达。平时的斯文,在晚饭后的这个时刻,荡然无存。
天下父母没有不疼爱孩子的。动之以擀面杖,只是逢场作戏,晓之以情,才是自以为是的必杀技。
宝妈:爸爸妈妈,打你骂你,都是爱你。我怎么不管别人家的孩子?我们不求你考100分,但基础的知识你得掌握,要不然长大后你怎么办?挑大粪都机械化了,搬砖的活儿很快就要被人工智能取代……
也许在孩子看来,家长的深谋远虑,都是在自我加戏。父母出于对孩子无限的关爱,总是有意无意的替他们畅想未来,可是我们却处理不好眼前片刻的现在。
邻居家两口子都是博士,孩子也是如此鸡立鹤群。暂时还没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回有突破,到时候可以讨教一番。
不说了,老婆气得腰疼,我后脑到脖颈一带也隐隐作痛,愿天堂不用陪娃写作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