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高宗,我爸51岁我妈49岁,想给爸妈买保险,你有合适的产品吗?
现在很多子女想着给父母买保险,挺好,父母健康状况如何呢?有病史或者手术史吗?三高问题有木有呢?
我爸爸前段时间不小心摔断了腿,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妈妈去体检,好多问题。
。。。。。。
我们先如实告知,不过和你交个底,根据以往经验,这种情况人工核保要么拒保,要么需要提供确诊没有的资料”。
最近几个保险方案,都是为朋友父母做的,最终结果都未成功,原因有两个,一是健康状况不佳,买不了,二是年纪大了,保险的杠杆率低,交15年的保费都快赶上保额了,意义不大。
朋友不满,为什么父母10万保额重疾险和医疗险都那么贵。事情是不太容易接受,更残酷的事实是,身体健康情况不允许投保,有钱也买不了。
60后,基本和保险说拜拜了。
二
挣钱一阵子,花钱一辈子。能理解朋友们想为父母买保险的焦急心情,曾经无忧无虑的我们,不知不觉中也到了上有老下有小,有车贷房贷的阶段,双肩扛着压力,小心翼翼、扣扣巴巴的过着生活,同时希望父母过的健健康康的。
很多父母,50岁后快退休了,收入骤减,又变成了一个消费者。养老费用、医疗费用等短时间内迅速增加,毕竟人生开始步入后半段,身体机能比不过年轻小伙子了,走路也蹒跚了,生长枯荣,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自然规律。
10月10号在北京举行的世界抗衰老论坛上说,人口老龄化加快,衰老导致的慢性病成为了新的难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标准,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的比例只有43%左右,青壮年中亚健康普遍存在。
一个体质变弱的消费者,无论是健康保险,还是养老保险,都是父母的刚需。一个未富先老的老龄化人口国家,中国老年保险需求巨大。
不过很遗憾,父母已经不是保险公司主要承保对象。如果在年轻时未配置保险,到老了才想起来这档子事,已然错过了最佳时期,种种购买限制扑面而来。把保险这个特殊的金融工具当成超市货架上的商品一样,认为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买的朋友们,别再傻了。
三
1933年4月9日,上海《申报》的人寿保险专刊第四期,刊出了胡适的题词,
人寿保险含有两种人生常识:
第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壮年要做好老年的准备,强健时要做疾病时的计划。
第二,“日计不足,岁计有余”,所以微细的金钱,只需有长久的积聚,可以供重大的用度。
胡适先生在国内的时候,规律的完成保险计划,其在1935年12月30日的日记中写到:“到浙江兴业银行,到中孚银行,把寿险费和书籍保险费还了”。但晚年流寓美国时,一度贫困交加,当心脏病复发住院,医疗费成了难题。实际上,他想参保美国医保,只是被拒了。他感慨道,“美国资本主义很坏,我这个年纪大了后,我想保险,他们嫌我年纪大,嫌我心脏病。。。”,后来是蒋介石托人结清了医疗费,才解了胡适先生的难堪。
保险的意义,只是今日做明日的准备,生时做死时的准备,春天没播种,秋天没补偿,就这样。
四
衰老是各种疾病发生的根源。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使得心脑血管疾病、三高富贵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低龄化,儿童得成人病,成人得老年病,已经非常常见。
医学的发展,以及医养结合,可以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这是技术手段提高健康水平,无法避免,便想办法预防和抑制。
此外,通过财务安排,解除经济困难和精神忧虑,如果不想自我承担,那就转移给其他人或者单位,无疑,保险公司是最合适最科学的人选。
要是家庭里老人买不了保险,记得先给自己做好保险配置,对老人和孩子来说,你们是最后的一道防线,可不能垮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