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原来,读书也可以不费力”
报名参加《当下的力量》共读时,我书架上其实躺着两本崭新的纸质书——一本放在学校办公室,一本在床头。它们安静地吃灰了很久,直到看见共读招募。
没想到,这场12天的共读之旅,给了我三个意外惊喜:
1. 场域的神奇力量
每晚九点,手机准时振动。群里跳出一条条读书笔记,像黑夜里的萤火虫,充满热情和智慧的文字象一个个“自动充电桩”将一天的疲惫一扫而光,不自觉就会拿出笔记本摸起床头的书。
原来真正的"自律",根本不需要“咬牙切齿”——当一群人一起往前走,脚步自然就轻快了。
2. 不完美带来的自由
过去写读书笔记,总想着要逻辑严谨、文采斐然,拿出自己的最好状态好博得别人的夸赞。这次允许自己只是默默围观,默默跟进,慢慢悠悠的,没有给自己压力,安心的感觉反而感受到久违的静水流深的力量感。反而捕捉到许多灵光乍现:
"焦虑像握不住的沙,越用力漏得越快"
"孩子的眼睛是天然的临在导师"
这些不完美的碎片,现在读来反而最鲜活。
3. 藏在日常里的觉醒
时间回到上次等车,错过一班车的懊恼,被孩子一句“妈妈,你有没有发现其实踩踩这里的落叶也挺好玩的?”点醒,顿觉天高云淡,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书里说的"瓦解心理时间"——当停止思考"要迟到了",感官就会自动苏醒。
二、”我的'当下力'养成系统“
上学的时候老师就说过:把书合上的那一刻,真正的功课才开始。
对此我深信不疑,共读结束结合旧有的行为习惯分享我的3个接地气实践方法:
1.晨间1分钟启动
把静坐绑定在刷牙后(已有习惯+新行动),感受薄荷牙膏的清凉感从口腔蔓延到鼻腔。
2. 随机觉知闹铃
早中晚三个闹铃,把闹钟铃声换成溪流声,每次响起就:
深呼吸3次
感受脚底与地面的接触
快速扫描捕捉周围3种颜色
3.情绪拆弹指南
当情绪来袭:
① 摸手表表带(触觉锚点)
② 默念:"这是我的一种感受,它正在流过我,"
③ 观察身体反应(如手心发热,心跳加速)
④ 选择回应方式 ——“战”还是“转身 ”
三、让觉醒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现在终于懂得,为什么埃克哈特说"痛苦来自于对当下的否定"。那些洗碗时想着还有许多待办事项的焦灼,陪孩子时刷手机过后的愧疚,本质上都是对生命本身的拒绝。
这个4月,我决定启动"听觉临在计划":
✓ 周二/四通勤路上关闭听书APP。
✓ 录制"家庭声音地图"(孩子的笑声/炒菜声)
✓ 收集幼儿园日常白噪音(孩子们户外的撒欢/午休园区的鸟鸣)
觉醒不是顿悟的闪电,而是持续点燃的烛火。我不再追求"完全活在当下"的完美状态,而是学习收集那些珍珠般的微小时刻:
洗衣机转动的韵律
打印机工作色带的跳动
自己呼吸间的短暂停顿
就是这些微小时刻,它们正在悄悄重塑我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后记:
今早刷牙时,突然发现:
泡沫在嘴角破裂的触感,
和薄荷味的清凉,
竟然这么生动。
原来永恒不在远方,
就在此刻,
在你阅读这些文字时,
眼睛扫过屏幕的微光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