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妈,我写完作业了,也复习完了。付春丽说道。嗯,都整完了?那我吹灯了,咱睡觉。付桂珍回应道。付桂珍把针线活也都拾掇起来。娘俩各自收拾完就上炕睡觉了。
这是付春丽上学期间的日常。这样的日常是母亲为了能让付春丽继续上学而做出的努力。这听起来似乎是很平常的事,但在当时的社会和家庭背景下,在付春丽这里要实现却不容易。
付桂珍和钱兴家结婚时,带着两个孩子,还有一对逐渐年迈的父母,不久又和钱兴家生了两个孩子,照顾家庭就要耗费她很多精力,所以钱兴家当时是这个家在生产队种地赚工分的主力。好在付桂珍极其勤俭持家,和当时的很多家庭妇女一样,精打细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这样才保证了这个大家庭能勉强运营下去。那时候,只要每天大家都能按顿吃上饭就是幸福的。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晚上点油灯的行为就显得极为浪费,可能现在我们看点油灯这事儿会觉得诧异:不是民国时期就通电了吗?怎么还点油灯?此时正值建国初期,电力供给是优先保障国家工业用电,很多农村依然是没有电力供应的,而大丰村就是其中之一,在当时的农村,没有电是常态。那时付春丽每天放学回到家基本天就擦黑了,特别是冬天,天黑的早,吃完晚饭,要想写作业,就得点灯熬油。在那个年代,人们炒菜都舍不得放太多油,因此点油灯更是奢侈。所以,农人们夜间照明时,往往会节省地只点一小会油灯,然后赶紧钻进热被窝,吹灯睡觉。这样,一盏油灯就可以节省着用上很久。想想看,钱兴家辛勤劳作养活一大家人,看到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晚上还要再点好一会油灯…… 付桂珍于是就想出这么个办法:大女儿晚上一学习,她就纳鞋底,要不就干针线活。这样,丈夫即使心里明镜似的,也不好说什么。加上付春丽品学兼优,这也让付桂珍很是欣慰。
奶,在大姑上学这件事儿上,你真的很有远见!付阳了解了这段故事之后,给奶奶竖起了大拇指。
付桂珍文化水平不高,小学没上完就因为父母身体不好辍学帮家里了。但她怎么会如此坚持让女儿上学呢?推动她坚持孩子的求学之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这就要说到她的原生家庭了。付桂珍还有一个妹妹付慧珍。这付家两个姐妹是个顶个的聪明。但当时那个年代,正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战争,贫穷,疾饿并未完全消除。上学,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不可能成为必需品,家里那时候只能勉强供一个人读书,付桂珍就把机会让给了妹妹,她在家里务农兼照顾父母。这付慧珍也没让家里人失望,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后来毕业后就被分到了县城里政府部门工作,村里人谈到她都啧啧称赞她是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至此之后,妹妹付慧珍那里就成了父母和姐姐付桂珍去城里的落脚点,付桂珍家里也经常能收到付慧珍带回来的各种城里的新鲜物件儿。付慧珍没有忘记当年姐姐的付出,对付桂珍的孩子视如己出,特别是付春丽和付春明两个孩子,是付慧珍这个老姨家的常客。
妹妹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这件事也很大程度上坚定了付桂珍坚持让女儿读书的决心。她设想女儿读书后如果能留在县城,妹妹也能照顾一二,日子也一定要比她现在过的好。而付春丽也正如母亲所愿,毕业后就留在了县城。而后,付春丽又成了弟弟付春明和全家人到城里的落脚点,而付春明又在老姨和姐姐的影响下继续求学,拓宽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用知识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知识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而命运的改变又与时代、父母的远见和自我能力都有着必不可少的关联,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一个家庭的不断向前和改变也照见了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变迁。
到付阳这一代时,已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但在这个家庭里恒久不变的依然是奶奶的衣柜里装的东西。那又是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