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昉,字方明,赐名旦,生于宋代海阳县(今广东省潮州市)的一个士大夫世家。他世代为官清廉,其父刘允更是被誉为“潮州八贤”之一。刘昉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博学多才,对经史子集有着深厚的造诣。
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刘昉中进士,步入仕途。历任礼部员外郎、太常寺少卿、夔州(今四川奉节)知州、荆湖转运副使、潭州(今湖南长沙)知州兼荆湖南路经略安抚使等官职,还被授予龙图阁学士,世人因此称之为刘龙图。在任期间,他积极支持抗金主张,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因弹劾秦桧被罢黜回乡。后来,虽被重新起用,但仕途波折不断。晚年因病重不起,于绍兴二十年(1150年)病逝于任所。
他喜欢研究医书,主编我国第一部儿科医学巨著《幼幼新书》。
《幼幼新书》共四十卷,分设五百四十七门,计一百六十余万字,内容涵盖了小儿眼、耳、鼻、口、喉、齿等科以及吐泻、虫痢、惊风、疳、痘、疹、头疮等病症和处方。该书不仅保存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儿科学文献资料,还搜集了为数众多的民间儿科验方,对后世儿科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陈履端曾高度评价《幼幼新书》为“医家韬钤之选”。
刘昉在潭州任知州期间,减轻民众的赋税负担,重视整修文物古迹,深受民众赞扬。同时,他还积极治理潭州地区的妖魔作祟问题,亲自征集民工抽干深潭水,最终降伏妖魔,铲除魔患,使得潭州地区风平浪静。这一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他一生中的佳话。
刘昉是一位集政治才华与医学造诣于一身的杰出人物。他的一生不仅见证了宋朝的政治风云,但他在政治和医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却永载史册。他的《幼幼新书》成为后世医家必读之书,对儿科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