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悉达多》有感

作者: 慢漫如意 | 来源:发表于2025-10-10 16:25 被阅读0次

用了两天时间读完了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

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1、这本书和以往所读的书很不同,能够一气呵成地,不受时间和琐事的影响,可以静心看完。书中讲述了悉达多从青年到暮年的人生悟道经历,用细腻的语言,浅显的话语,一层一层剥开历经成长之后的心理历程。

2、不同的经历可能看这本书经历会有所不同。看完书,和尚的一瞬间,脑海里浮现着这十多年来自己的经历,所欲与所遇,由天真到质疑人生、抱怨满腹,再到看透一切不再期待。

3、自我认知在经历中慢慢提升,“在世人,我最一无所知的莫过于我,莫过于悉达多!”

4、人还是要专注当下,“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

5、智慧与知识并不能画等号,“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所以才会有每一代人的青春热血,即便父辈们再三叮嘱前方是险滩,可每一代孩子们都要亲自试过才知道,体验很珍贵,无论好的还是坏的体验,都是自我独一无二的构成部分。

6、对生命态度,悉达多最后阐释着“大多数人,仿佛一片落叶,在空中翻滚、飘摇,最后踉跄着归于尘土。” 人很渺小,但即便如此,每个人仍努力地活着,或重复机械地活着,或历经千帆过后大彻大悟地活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儿,尊重他人命运和因果,莫劝说,莫插手。

7、幸福大多是后知后觉的参考过后的比较产物,“世间的每一瞬间皆为圆满。”追求灵魂伴侣,追求让人骄傲的名列前茅的子女,追求美貌与智慧并存,可哪有那么多圆满。悉达多青年时觉得悟的道不够,去追,中年步入红尘蹉跎懊悔,求死,老年为孩子犯愁,去忧。他的每一段人生旅程都遇到让他学习的人,带他走向更高的认知维度,到最后平静而微笑的去看每一位过客。

8、年少时,我们也曾意气风发,不可一世;中年被生活和工作压得不得不低头,慢慢变“丧”,甚至连戾气都不敢有,越来越多的人变的内耗,失眠脱发晚睡,在资本的奶头乐短视频里机械地滑动视频,消磨时间,常常懊悔却不知该怎么去改变,内心的迷茫如同悉达多中年陷入赌博和酒色的日子一样,去读书,去见人,去看山水风景,去写述心情起伏,向这些借能量来恢复自己的神。

9、很多人总是为睡不着、孩子成绩不好、自己又胖了。。。。等等事情而焦虑,从早起焦虑到晚睡,甚至连做梦都难逃责难。看完悉达多的一声,看看身逝去的亲人,回想他们的一生,我们究竟想要什么,能要什么,目前有的又有哪些?思考过后,才发现,其实之前全部搞反了,看到父母亲几代人的模式都是省吃俭用把最好的都给了孩子,自己抠抠索索的省钱,不幸福,不够健康,年老遇到不被善待,又无法释怀自己付出却未得到回报,可被迫接收这些付出的人念叨着他们给的不够多,双方在最后的时光里,互相埋怨,直到生命的尽头。

最近网上有句话----“我对别人好,是希望别人也对我好,为什么那么麻烦呢?不如直接对自己好,省去中间商赚差价。”大多数中国父母究其一生都在上演着自我感动型的付出,且心底有强烈的回报需求而不言说。我们虽做过不满父母行为的孩子,却在成为父母后,成为了父母一样的父母。直到做妈妈的第九年,我才意识到,这是多么可怕的恶性循环。

看着窗外的雨,国庆节见过朋友,互相吐槽生活琐事,八卦他人人生,去陪父母,去带了弟弟的孩子,去逛了甘蔗园,去了博物馆,看过自然风光的生动,对比着博物馆中历史文物的沉寂。问自己,爱究竟是什么?自己在乎的究竟为何让人如此受伤?昨天是姥姥逝世百日,再和父母聊起姥姥姥爷,聊起姑舅姨亲戚们,觉得人生蛮有意思,都在论他人是非,仿佛那是证明自己过得好。可怎样算过得好?工资高?孩子有人管?还是身体健康?好像都不是,世人要的是这些的加总,还要加一个人人爱我。

可悉达多的人生告诉我们,爱是平静,是尊重,是欢喜,是看见自己。

经历过婚姻,到现在明白,爱是爱自己,舍得给自己买衣服装扮自己,舍得花时间充实自己,舍得用语言赞美他人,在我看书时,孩子会选书,即便看不懂,也默默翻着书陪伴在侧,我不再要求孩子去做作业时,他反而会操心自己的学习,我不再围着另一半时,他会追着问我,自己好了,一切才会好。

10、不要太用力生活。这两年反复地在减肥和假性充实自我中练习。规定自己一周跑步三到四次,月跑量要到一定量,完不成内心不安烦躁失落集聚,睡不好吃不香,殊不知,最初的改变初衷是为了变好,却在缺乏自我认同和自我认知中,走向另一个极端。现在呢适度锻炼,把握好身体感受,让心情更好,身体愉悦是目的,不高兴的情绪要觉察到之后,快速停下来调整。

11、亲子关系其实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孩子是自我深层的投射。我们希望孩子变好,还不如自己变好。虽然我们固化,很难改变,但也要去学新知识、新技能,去影响孩子。家里的家务和为孩子的一切事情,做了就做了,那是当时的心悦,不是为谁而作,是自愿是成就自我,与他人无关,好坏影响自己愿意承担后果就可。

12、远离自己不喜欢的人生模式,尊重但尽量不接触,避免能量纠缠。

13、思考是改变的过程,要多输出,或讲或写。

相关文章

  • 读《悉达多》有感

    婆罗门之子,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沙门苦修,三年苦修,发觉这只是短暂的自我麻痹,几乎所有的信徒都不能达到涅槃,后遇...

  • 读《悉达多》有感

    薄薄一本书,写出一个人的一生。刚看的时候感觉是关于求索问道寻佛的内容,但实际上非常贴近生活,富有诗意和哲理,并且贯...

  • 读《悉达多》有感

    比想象中要易读一些,这应该归功于翻译姜乙,书的页数并不多,却皆为精髓。虽不能完全读懂,但也颇有一些感悟: 1、“本...

  • 读《悉达多》有感

    读黑塞的书,就像在暴风雨的深夜,感受到灯塔的闪耀。据说,这本《悉达多》是影响影响欧美一代青年成长的必读书。 英俊的...

  • 悉达多太子 目录

    悉达多太子 目录 【悉达多太子】1 【悉达多太子】2 【悉达多太子】3 【悉达多太子】4 【悉达多太子】5 【悉达...

  • 读巜悉达多》有感

    阅读时间:2017年8月7日----2017年8月12日 第一次接触塞黑的作品,本是带着一份平静进入阅读,可...

  • 我读《悉达多》 有感

    最近难得抽出空且静下心读了这本书《悉达多》,读完之后,内心很欢喜呀。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印度婆罗门悉达多的一生的故事...

  • 《悉达多》有感

    最近,在看黑塞的《悉达多》。 悉达多青春年少,想做一个博学多识的袈裟者,过云游四方的生活。想让自己活得通透一些。...

  • 读《悉达多》

    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面对选择和未来,形形色色的人有各种不同的做法。在生活的各个阶段,总会收到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影响,...

  • 读《悉达多》

    (本文基于读书会分享整理) 1967年,保罗.柯艾略20岁,他被送进了巴西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小伙子的一生本来应该被...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悉达多》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zuts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