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如果我们观察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即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经济学家也会感到迷惑不解。郑毓煌教授的《理性的非理性》一书,通过大量真实案例,生动地展示了人们为什么经常会作出“非理性”的决策,同时还揭示了这些非理性行为背后的“理性”规律。
这本书所揭示的一些关于人类决策的重要的发现和有效的规律,对于企业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广大个人来说,都将是引人入胜而且十分实用的。
一、对比效应(找托效应):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关键概念:消费者的决策和选择并不是如传统经济学原理所告诉我们的那样,客观地根据各个产品的价格和质量属性进行独立的判断,而是经常受到决策情境的影响。对比效应就是决策受到情境影响的一种现象。
解构行文逻辑:
举例引发思考(提出问题)
描述对比效应模型
列举政商领域,国内国外正反面例子来证明:
对比效应的存在
对比效应符合模型描述
用错了,适得其反
结语,要正确使用对比效应。正确使用对比效应力量强大;使用不当将带来反作用。
干货:
reverting
延伸思考及应用: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
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
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呢?
了解规律的目的是为了忽悠别人和不被别人忽悠
防忽悠:(作为消费者或者政策的受众)识别我生活中遇到的哪些事件中商家或者是政策制定者应用了对比效应?
忽悠别人: 我在生活工作决策中哪些领域可以正面应用对比效应?
我们定价也可以应用对比效应。
我们和竞争对手比较也可以应用对比效应,记得正面应用。
Problem solving 闭环
发现问题(无知到知道。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意识到有问题)
界定问题(无知到知道。知道问题是什么才能去解决问题)
解构问题(复杂到简单。将复杂问题结构为若干基本模块或数个简单的小问题)
寻求解决办法
解决问题
验证结果
得到解决方案
梳理从发现问题到最终解决问题,形成方案的过程。看得失。
思路和方案是否可以移用?(基本问题所在的规则层面越基本,适用范围越广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