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文学共济会哲学之光
初读《道德经》第十一夜-有无相生(中)

初读《道德经》第十一夜-有无相生(中)

作者: 辣根先生_ | 来源:发表于2019-11-03 12:51 被阅读0次
初读《道德经》第十一夜-有无相生(中)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中,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初读《道德经》第十一夜-有无相生(中)

有与无,是彼此互为因果,相生互变的。它的重点,在相生的这个“生”字。当然也可以说是互为相灭,但我们的传统文化是采用生的面,并不采用灭的一面。

难与易,本来互为成功的原则,它的重点在难易相成的这个“成”字。天下没有容易成就的事,但天下事当在成功的一刹那,是非常容易的,而且凡事的开始,看来都很容易,做来却都大难。但“图难于易”,却正是成功的要诀。

高与下,本来就是相倾而自然归于平等的。它的重点,在相倾的这个“倾”字.高高在上,低低在下,从表面看来,绝对不是齐一平等的。 但天地宇宙,本来便在周圆旋转中。凡事崇高必有倾倒,复归于平。即使不倾倒而归于平,在狐形的回旋律中,高下本来同归于一律,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也便是同此意义.(易经)泰卦九三爻的爻辞上说“无平不破,无往不复”也同此理。

音与声相和,才构成自然界和谐的音律。因此又有“禽无声,兽无音”的说法.《礼记)中的《乐经)说:“感于物而动,故形为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前与后,本来是相随而来,相随而去,没有界限的,无论是时间的或空间的前后,都是人为的界别。它的重点,在这个相随的“随”字。前去后来,后来又前去,时空人物的脚步,永远是不断地追随回转,而无休止。

初读《道德经》第十一夜-有无相生(中)

总之,老子指出无论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等现象界的种种,都在自然回旋的规律中相互为用,互为因果。没有一个绝对的善或不善,美或不美的界限。因此,他教人要认识道的妙用,效法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则,不执著,不落偏,不自私,不占有,为而无为.所以他便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初读《道德经》第十一夜-有无相生(中)

相关文章

  • 初读《道德经》第十一夜-有无相生(中)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中,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初读《道德经》第十一夜-有无相生(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中,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初读《道德经》第十一夜-有无相生(上)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中,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有无相生思想中的结合模式与泯灭模式

    1.有无相生思想 ”有无相生”思想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这里借鉴过来,在数学思想方法中它是基本思想之一,在本人简书...

  • 读道德经2 有无相生

    1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

  • 问题少年的青春恋爱物语第二章

    我坐在课桌上,想像四周的嘈杂是虚无的。老子的《道德经》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讲究的是事物的有无在时间流程中相互转...

  •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七章:有无相生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七章全文如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亚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

  • 功成弗居

    读《道德经》第二章 功成弗居 感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

  • 道德经-有无相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 读经典,润心灵(2)

    《道德经》第二章 功成弗居 读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读《道德经》第十一夜-有无相生(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wik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