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笔记(十三)

作者: Kant_14 | 来源:发表于2017-05-14 22:00 被阅读16次

十六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朱熹说:“此前三章,以其费之小者而言。此前三章,以其费之大者而言。此一章,兼费隐、包小大而言。”这里的“费”就是“君子之道费而隐”的“费”,意思就是这章有承启之意,提点之功。用鬼神来形容比喻道的广大精微。

鬼神现在一般直说鬼神,朱熹继承二程的说法,用阴阳之气解释,不过怎么解释似乎没有那么重要。鬼神的存在,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但又让人感觉处处存在,“体物而不可遗”也就是“费而隐”的意思。也因为此,大家都斋戒(“齐”的意思)沐浴(“明”的意思),穿戴整齐(“盛服”的意思),充满敬畏地去祭拜。“格”是来的意思,“度”是揣度的意思,“矧”音沈,况且的意思,“射”音译,厌怠的意思,“思”是语气助词,《诗经》的意思与前面所说一致,即称颂鬼神的存在为不可揣度,只容敬畏。

“诚”字朱熹注解为“真实无妄之谓”,即真正的道,基于事物本性的规律,“揜”通“掩”。最后一句说,真正的道,从小处到大处,从隐晦之处到昭著之处,正如鬼神一般,虽然看不见、听不见,但却无时无处不在,有不可揣度之精微,也有让天下人充满敬畏的功用。

“夫微之显”的“之”是动词,和后面的“之”是不同的意思。

相关文章

  • 《中庸》笔记(十三)

    十六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

  • 中庸十三

    其十三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

  • 《中庸》首读笔记(2019.9.11~14)

    《中庸》首读笔记(2019.9.11~14) 一、感悟、启发: 细述什么是中庸之道、如何行中庸。 修身、齐家、治国...

  • 《中庸》(十三.笃行)

    题解 道不可须臾离的基本条件是道不远人。换言之,一条大道,欢迎所有的人...

  • 中庸三十三

    其三十三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

  • 2018-6月6  戊戌年四月二十三德翊社 《中庸》《诗经》读书

    2018-6月6 戊戌年四月初二十三德翊社 《中庸》《诗经》读书会学习预报初稿 中庸学习内容:第十二十三小节 ...

  • 中庸運動——讀通札記(646)

    讀文白對照本《卷六十三》,1、中庸運動。早起讀健,感悟如下:何謂中庸?竊以為:功成身退,見好就收;過猶不及,中庸之...

  • 《大学》学习笔记

    笔记-有熊 参考《华杉讲透大学中庸》 《大学中庸论语》中华经典诵读教材,团结出版社 ………………………………………...

  • 《中庸》笔记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命”者,一而殊,历经所有的可能,遍历也。“性”者,殊而一,遍历所有可能中...

  • 《中庸》笔记

    《中庸》(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笔记(十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hc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