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自然美景
美景让人心旷神怡,基因为什么给人类这种设定?
大多数美景,都是有绿色植物。
因为绿色植物意味着资源丰富,利于获取食物,个体更容易生存。
高山和空旷地,也会成为美景,因为高处和空旷的视野,容易发现隐藏的危险,给人安全感。所以,明明高处有危险,但是登高望远依然很爽。
当然,在高处和空旷地,人们也特别喜欢瞭望,观察,这是基因中利于个体生存的,迅速觉察危急的本能。
至此,我们应该可以进行反向推导,令人厌恶的风景。
比如刚才说的恐高,就是有利于生存的基因。
大多数人厌恶甚至惧怕死者,特别是非正常死亡,有个词叫物伤其类,就有对自身处境担忧的含义,具有这种厌恶基因的人,会比不具有的人更迅速的远离可能发生危险的情境,所以更容易存活。
当然还有恶心的场景……哦,太恶心了,不想说,谁愿意让恶心的情景,在脑海中长存,可以试着分享一下,你发现这些情景对人生存不利的原因。
那能否克服对环境的厌恶等不适感?
最简单但是适用性不广的方法,就是生死危机,生死危机时刻,甚至可以忽略所有不适感,原理,依然是有利于个体生存的行为能够存在。
但令人不适的情景也是因为具有威胁,所以,人的基因也会权衡。
比如,人被野兽追时,可以毫不犹豫跳可能会生病的烂泥坑,但很少能对火视而不见。因为,所有动物都对火有深刻的恐惧。
还有脱敏疗法,这涉及到后面会讲的曝光效应。
实际上,只要不会使人短时间内死亡,所有的负面感受都可以在潜意识层面克服。
比如一个陌生成年人会让人警惕,但是他出现了很长时间,生存并没有受到新的威胁,那么,潜意识就会认为这个人是安全的。
当然,如果很不幸,正好他出现后,你出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虽然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你的潜意识就会反感这个人。
反过来,若是他出现后,你遇到了很多愉快的事情,你可能还会喜欢上这个人。
危险也是如此,比如你天天躺在玻璃栈道上,一个月内,绝对如履平地,对其他的高处,也能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而脱敏疗法,就是在能活着(包括能吃饭,能思考)的前提下,进行最大强度的威胁刺激。
这也可以解释斯德哥尔摩效应,明明施暴者是受害者最大的威胁,为什么受害者还会和施暴者产生情感链接。
这个问题,请自行思考吧。
我是观察者九月,有缘人,你将改变自己的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