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应该是近体诗中最短小精干的体裁了,相比之下,律诗的字数就要翻一倍,而且更加规则的对仗要求对初学者极不友好,所以在此先跳过律诗的仿写。
当然,诗之一道,向来是长篇易得、佳句难求,也就是说诗并非越长越难写。但是另一方面,字数和书写时间可能是成正相关的,对于诗词创作的初学者而言,几乎没有什么耐心在诗词创作上耗费太长的时间,所以自然要挑选一些短而经典的。
这时,一首马致远的小令闯入我的脑海,如果不出意外,这应该是知名度最高的散曲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模仿的角度来说,这首天净沙简单极了。一二三句一共十八个字九个物事,九个形容词配九个名词。后面区区十个字,只相当于是五绝的一半长。
当然,写一首天净沙,从格律的角度来说,要比绝句稍难。天净沙虽然只有五句,但每一句末尾都要押韵,就马致远的这首《秋思》来分析,一、二、三、五皆为平韵,第四句则为仄韵。
由于汉语语音发声了变化,原本鉴别平仄音的平上去入并不能与现代的一二三四声一一对应,在现代普通话中,一声二声分别为阴平、阳平;三声四声则为上(读“赏”)声和去声,为仄,入声消失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人写古诗,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借鉴古诗格式韵律而写的现代诗罢了。
另一方面,由于散曲在古代相当于是歌词,所以在唱出来的时候往往可以改变其声调,这也降低了创作中的困难,比如天净沙的第四句可以写成平韵,然后唱成仄韵,美其名曰谐仄韵。这种现象在当今也是大有存在的,比如较为著名的“六眼飞鱼”。
当然,现如今我们写出散曲可能也唱不出来,所以更多的平仄要求便不去管它了。
开写,第一个问题便是,去哪找九个有意境的东西呢?
马致远的九个事物,有两个植物:“枯藤”、“老树”;两个动物:“昏鸦”、“瘦马”;三个建筑物:“小桥”、“人家”、“古道”;一处自然景观:“流水”;一处天气:“西风”。
我们可以把自己想的更加凄冷一点,来一点“绵雨”。有了绵雨,说明不是在冬天,自然会有些花花草草,不过可能被雨打落了,是为“落花”,“断叶”,落花断叶相比枯藤老树,似乎也不那么逊色。在现代社会,可能不那么容易看到动物,最多也就是个流浪猫、单身狗什么的。说到这里,第一句便有了:“落花断叶野猫”。
不过野猫和昏鸦在平仄上是不相同的,而且野、叶连在一起也不好听。将“野”字改为“孤”字,效果更佳,即“落花断叶孤猫”。
除了这三个词,我们还有一个“绵雨”,由此可见我们应该是在雨天走在大街上,说不定还是在郊区,行道树的叶子、花坛里的花朵都被绵雨打落了,说明这绵雨有些残暴。现代社会的大街上,尽管是在郊区,看到最多的也无非是车辆和高楼大厦,如果运气好,说不定还能看到个美女。
一想到雨中的美女,大家的思路可能马上就打开了,她可能撑着雨伞、挎着皮包、穿着短裙、玩着手机。而且这个“包”和“猫”似乎还挺押韵的。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是先看高楼还是先看美女?我们刚刚的视线比较狭窄,局限于地上的花花草草和猫猫,那么抬起头之后看到一美女应该是比较合适的。而这么一说,刚刚看到的那只猫便肯定不是野猫了,而是这个女孩子的猫,它也不孤单,孤单的是你。
所以第二句差不多可以写成“短裙绵雨皮包”,但实在是太俗了,比白话还白话。尤其是短裙,甚至都不如直接写成美人来的文雅,当然,从诗的角度来说“短裙”指的就是美女,因为你的视线是从下向上的,首先看到的肯定是短裙,看到短裙就知道她是个妹纸了。但短裙听上去实在太直白,所以改成“小裙”,感觉颇为可爱。另外,皮包二字也不是一般地直接,而且是完完全全的现代词语,放在里面并不合适。所以在这了不如像《秋思》一样,放个地点,便写“清郊”即可,改完之后便是“小裙绵雨清郊”,感觉好了不是一星半点。
然后再将“孤猫”改为“橘猫”、“白猫”、“蓝猫”什么的,总之不要改成家猫就是了。
那么现在,你一抬头,看是个美女,觉得盯着人家看不好意思,连忙转过头假装看风景,于是看到了远处的高楼大厦,在下雨天又心不在焉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仿佛有一层雾罩在上面。而高楼大厦对风的阻隔以及空调的大肆使用,又使如今的城市仿佛一座热岛。第三句有了“远雾高楼热岛”。
热岛这个词虽然是Urban Heat Island的翻译,却译得极具意境,让人有非常丰富的想象空间,个人认为是一个可以写入诗词中的现代词汇。
至此,一首《天净沙》的前三句便为:落花断叶橘猫、小裙绵雨清郊、远雾高楼热岛。
然后便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首先必须承认,想写出能够与其媲美的十个字无异于痴人说梦,好在我们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初学者而已。
回到我们的散曲,那个女孩子看到你惊慌失措、一本正经掩饰的样子,自然觉得可笑。于是你听到了她银铃般的笑声。不过文学家笔下的铃声和我们真实听过的铃声似乎有些出入,因为我一听到“铃声”便想到了上课。而大多数00后,听到铃声,应该马上联想到手机铃声。当然,对于这短短的四个字,其实可以不加雕琢地写上“佳人轻笑”,不过“佳人”二字被人用得太过频繁,我们可以选一个声音好听的美女代替。
当然,这个美女最好选古代的,选现代的很难有代入感。比如写成“韩红轻笑”,让人听了以为真是韩红来了,而不会觉得你是在指代。换成“谭晶”、“王菲”、“龚琳娜”效果也是一样的。
说起古代美女的笑,可能最著名的就是细听裂帛的“妺喜”以及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妺喜这个名字太出戏了,让人听上去感觉是太监,所以不用妺喜。而褒姒的“姒”字和“阳”不同,写褒姒可能会不合乎平仄,所以把褒姒换成“褒姬”。
最后,最关键的来了,断肠人在天涯。
你听了这个笑声,自然想回头再看,可是人却不见了,“再回头人迹消”。可能是进了法拉利,总之人已经不见了。不过,我并不喜欢这个解释和结局,因为当我写出“小裙绵雨清郊”这六个字的时候,便已喜欢上了这个女孩子的人物形象,我也不希望她只存在于男主的幻想中。
所以,你回头的时候,发现她也在看你才是正常发展的情节,“再回头四目瞧”。如果觉得“目”字不保险,也可以换成“眸”、“瞳”、“睛”什么的。
一首小清新唯美的爱情版天净沙便写完了:“残花断叶橘猫、小裙绵雨清郊、远雾高楼热岛。褒姬轻笑、再回头四目瞧。”
当然,上述那些脑补均属于创作逻辑的衍生品,那么作为一个欣赏者,他的欣赏逻辑又是什么样的呢?
欣赏者在看最开始的十八个字时,应该不会察觉到作者先看女孩儿后假装看楼的这个过程,他们会自动将其脑补成这样一副画面:背景是一片绿色的草坪,画面深处则是渺茫的高楼大厦,画中下着雨,有一个女孩子,她的脚旁有一只橘黄色的猫,她的周围飞着落花残叶。
在看到褒姬轻笑的时候,他们可能不知道褒姬说得是谁,但应该能意识到是女孩子笑了。最后六个字,读者或许才意识到,原来画面中还有一个和女孩子四目相对的人,于是他会觉得女孩子之所以笑,是遇到了喜欢的人。
古诗词创作技巧往期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