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节中,陶新华教授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教师应具有的核心能力之一是:慧眼识人。其宗旨是,教师要能敏锐地发现每个学生的才能、优秀品德,并且在互动过程中进行培养、强化。
看完这一节,我不禁问问自己:作为老师的我,有慧眼识人的能力吗?今天还在办公室里和搭档抱怨班里的孩子,感觉五二班的孩子这学期整体都出现了下降,成绩想来很好的李xx这学期上课多次睡觉,作业也是在糊弄。本来就基础差的一些孩子这学期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担忧这学期成绩会不会考个倒数。到了期末复习阶段,我们评价标准好像就是以成败论英雄,因为我们工作在这样一个环境中。
六一班的一个孩子今天翻到他的资料,上面多页未写,问到原因说作业多,英语作业顾不上写。但是和其家长沟通时发现孩子回到家出现了玩游戏的行为,当孩子出现这种现象,也会预兆着他的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变,需要家长多关注。五一班的几个孩子字体严重下降,在班级群里提醒家长注意,字体不规范影响的是我们的成绩。
每天感觉自己想到最多的就是成绩,关注孩子变化也会想到这会不会影响成绩。如果不是自己每天在读书警示自己不要陷入“唯分数”的思想中,我想自己也会成为其中一个。
这样的自己怎么会有人才观呢?
②积极心理学相信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好奇、幽默、善良等)和消极力量(愤怒、怨恨、自卑等)。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个体自身给积极力量注人能量,提供适宜生存的心理环境,那么消极力量就会减少;相反,如果个体自身给消极力量注入能量,提供适宜生存的心理环境,那么积极力量就会减少。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格心理学必须研究人内心所存在的积极力量,只有人所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人性的消极方面才能被消除或抑制。
五二班班主任抱怨说:李x峰他妈说让多鼓励表扬,可是这孩身上的行为根本让我看不到哪里值得表扬。陶新华教授借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上学的故事说明老师应该具备一双慧眼,及时准确地识别学生身上的优良特性,帮助学生开发潜能,成就未来。如何真正做到,需要我们接住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多观察并挖掘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使之得到培育和增长,不断促进他们积极的主观情绪体验,这样才能更好地消除或抑制他们人性的消极方面。
应对策略
第一,调整情绪,将“爱”、“包容”发展为教师标志性性格力量。
心理学上认为,每个人都有其标志性的性格特征且各不相同。但塞利格曼等人经过调查研究认为标志性的性格特征是不固定的,可能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变化。教师要想对后进生不产生消极情绪,就应该把“爱和包容”发展成教师的标志性性格力量,这会促进师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被爱与被看见,给与他们更多的赏识和鼓励,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力量,从而促进教学相长。(爱、包容真的是教育中的不二砝码。)
第二,立足发扬优势品德,避免让分数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砝码。
因为我们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中,我们是经历过应试教育的人,所以很容易将其影响我们的下一代。但是我们还是要提醒自己:育人比育成绩更重要。(今天在讨论的过程中有老师说其实都有理想,可是如果谈了理想,忽视了现实,其他老师会说你怎么怎么样,会不愿意和你搭班;家长也会说你教的不好……)但是我依然相信,当我们掌握合适的方法,在核心素养与成绩之间我们会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在育人的过程中成绩一定会成为我们的惊喜。
学生身上真的没有闪光点吗?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处,都有别人比不上的地方。我们看到千差万别的学生,他们所具备的智力方面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第三,转变态度,关注积极面,面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
面对差生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很容易从消极方面进行解释。但其实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们老师也不能全面的针对所有孩子的问题都从积极的层面进行解释,因为一些孩子的问题的确是我们教师难以改变的,出现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还有社会的影响。
我想说,我们只能是在出现问题时,客观公正的处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避免后续的负面影响。
第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当学生在所处的环境中感受到较多的积极体验时,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内在动力,他们就愿意主动去学习,而教师与学生这种友好亲密的师生关系也会进一步促进教与学的优质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