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阅读·哲思】

【阅读·哲思】

作者: 挹洗俏月 | 来源:发表于2023-04-08 20:03 被阅读0次

日期:2023.4.9癸卯年 闰二月十八 星期日

备注:Day512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跟司马懿学管理》之《稳定局面讲策略》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赵玉平



名言佳句

用利益获得普通人的支持,用意义获得高人的支持。

利益点决定观点,一个人有什么利益点,脑中自然就有什么样的想法,这是基本规律。

做事情能用资源和力量的人只是中等水平,能用谋略和人心的人那才是高等水平。



内容:公元251年,即曹魏嘉平三年的春天,司马懿得到告密,说王凌和令狐愚要联合造反就启程前往扬州抓王凌。王凌被司马懿先稳住后一直在揣测司马懿是否对自己起了杀心。

处理完王凌后,这一年的八月,七十三岁的司马懿病倒了,弥留之际唤来司马师和司马昭托付后事。

司马师被任命为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司马师手下文武百官人才济济,在二十多位核心干部中,后来有七人起兵造反。这说明司马懿留给司马师、司马昭的事业危机四伏。

身边最信任、最倚仗的人,同时也是最危险、最不可信任的人。

那为什么有这么多核心干部造反呢?这个现象在现代管理学当中叫“认同感危机”。

我们知道,每个人干事业是需要驱动力的,一般人的驱动力就是利益,为了利益工作、为了利益加班;但是高级人才不是这样,他们不仅仅需要利益,他们更需要对事业以及对领导者人格的认可,这叫做“认同驱动”。

没有了认同,利益越多,高级人才越容易造反。

用利益获得普通人的支持,用意义获得高人的支持。做事情有实惠,普通老百姓跟着你,做事情有境界,高人跟着他。

水泊梁山英雄聚义,若没有了“替天行道”的远大目标,只靠分金分银,能聚拢很多小喽啰、小英雄,但是能不能让大英雄们心服中服呢?肯定不能。

很多企业的问题,不是因为待遇不好,留不住人才,而只有物质手段,没有精神上的认同,留不住人才。

“做事业有理想,做人有品格”,这样的领导才能留住高层人才。

司马师兄弟二人的手下,正是对他们缺乏这种认同,所以核心干部才会一拔接一拔地造反。

司马师首先吸取了曹爽搞改革的教训,原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新官上任不烧火”。除了军事作战得应变策略之外,其他一律不变。

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维护当权者的利益,我不抢你蛋糕了,希望你支持我。这涉及管理学的一个规律,叫做“利益点决定观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一些神鬼狐妖的书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天仙、地鬼、狐狸精都特别喜欢书生,但书生还不争气,有的变心,有的贰心,有的花心,总结后有六大劣根:胆小怕事吃软饭,花心好色不负责。

可总是在书生犯完错后,狐狸精都能原谅他。从管理角度看,因为写书的人是个书生。所以,若是杀猪的写,狐狸精变喜欢杀猪的,如果是打铁的写,狐狸精变喜欢打铁的。

这就叫“利益决定观点”。更通俗的说法叫“屁股决定脑袋”,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什么利益点,脑中自然有什么样的想法,这是基本规律。

不过司马师显然把问题想简单了,有很多人虽然得到了利益,依然扯旗造反,这个现象叫“没有利益是不行的,只有利益是不够的”。

人除了利益之外还要理想、要意义 、要认同。整个曹魏政权的核心干部,他们都是忠于朝廷,忠于国家的。

司马师兄弟和敌人作战采用了三种方法:

第1, 力战,就是拼资源、拼实力。

第2, 心战,拼民心、拼老百姓的支持。

第3, 智战,拼头脑、拼智慧,靠策略取胜。

策略一 力战

管理学中关于给下属待遇有一个“对比效应”。什么叫“对比效应”?司马师对文钦也还不错,没有打击,没有故意冷落,但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前任领导曹爽的度数,而文钦又是个在乎利益的人,所以就对司马师有了意见,出于对司马师共同的不满,于是文毌二人决定造反。

在正元二年正月,文毌二人伪造了一份太后的诏书,起兵造反,对抗司马师。但此次造反是一次不坚决、不彻底的造反,只反司马师、不反司马昭,崇拜司马懿。正是这种斗争不坚决、不彻底,给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这次讨伐文毌二人,文钦大儿子文鸯率领十几人挑战十几万大军,致使司马师一着急一上火,于公元255年二月在军中病故。

“乱拳打死老师傅”,生猛的少年能突破。赤壁大战时,孙权二十七岁,诸葛亮二十七岁,这么年轻就能改变历史,是因为年轻人有探索的勇气。

司马昭在接掌大权后,认真总结斗争经验,得出一个结论:力战不可行,杀敌三千,自损八百。光有力战不行,做小事靠力量,做大事靠头脑,做天下事得靠别人的头脑。所以司马昭决定,小事靠自己的头脑,大事靠别人的头脑---靠民心。

策略二 心战

公元257年五月,曹魏镇东大将军诸葛诞杀了扬州刺史光綝起兵造反。当时兴国上下都看着司马昭,大家都采取观望态度:你要能把别人打下我们支持你,你要不能打下我们就墙倒众人推。

司马昭采取了和司马师一样的策略---围而不打,待敌自乱。不过他使用的是更进一步的方法,主要有三:

第1, 示弱。示弱策略是一切强者常用的策略。强者出手之前都要示弱,司马昭第一展示的是自己粮食不够,第二展示的是自己的队伍素质比较低。

第2, 分化离间。司马昭手下有个高人叫钟会,父钟繇是三国年间的大书法家,钟会擅书各家书体,模仿别人写字模仿得非常逼真。司马昭就安排钟会伪造书信,诱使东吴将领率众来降,造成敌方军心动摇。

第3, 展示宽容,以德服人。

所以,做事情能用资源和力量的人只是中等水平,能用谋略和人心的人那才是高等水平。

策略三 智战

司马昭决定伐蜀,但满朝文武都不同意,包括曹魏西线主将邓艾,只有钟会一个人支持司马昭。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昭仍然决定伐蜀。

司马昭伐蜀大军分成三路,其中征西将军邓艾在没有后方、没有援军的情况下,以不到两万兵力,孤军深入,出奇制胜。

所以这次伐蜀之所以成功,用人是关键,邓艾是被司马懿发现的人才。邓艾出身贫寒,相貌一般,还有口吃。偶然一次司马懿看到了邓艾写的东西认为他是人才就提拔了。

在伐蜀战役中,邓艾独建奇功,取得了巨大胜利,但人一成功难免自我膨胀,他做了两年要命的事情:第一,邓艾以中央的名义擅自任命干部。第二,说话不注意分寸,说了好多不该说的话。

这引起了钟会的注意,于是他设了一个圈套陷害邓艾,当囚禁邓艾那一天,邓艾手下的这些当兵的都投到钟会军中吃喝去了,可见,邓艾的人际关系一般。邓艾子邓忠说咱立这么大功,最后却落得这么一个下场。

钟会造反有姜维的鼓励和推动。姜维想利用内部矛盾让钟会造反,两败俱伤,自己再恢复西蜀政权,其实司马昭对钟会造反早有判断。

有三:第一,伐蜀胜利,钟会一定有造反;

第二,对于蜀国来说,败军之将不能言勇,亡国之将没有忠心。西蜀国破家亡,部队打败了,钟会要造反,蜀国这帮人肯定不会支持他。

第三,中原将士思归,都想衣锦还乡。

常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就是用钟会防着邓艾,同时用邓艾牵制钟会,然后再拿下钟会。

对于司马氏父子取得攻占西蜀胜利,《资治通鉴》引用了襄阳人张悌的观点,原因有三:

第1, 曹操以法制治天下,手段残暴。人人敬畏,但不敬爱。“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而曹丕和曹睿好大喜功,大兴土木,曹氏没有民心,所以不会成功。

第2, 司马氏手狠体现在高层政治斗争层面,对百姓革除弊政,发展生产,关心民生。历史上司马懿最大的贡献是屯田,让老百姓有地可种,能养活老婆孩子,所以司马氏有民心基础。

第3, 在司马氏掌权后,发生了扬州三反。有王凌造反,有毌丘俭、文钦造反,有诸葛诞造反。

但这些人的反叛居然没有百姓响应,甚至小皇帝曹髦因不满司马昭专横跋扈,带领三百人讨伐司马昭,被司马昭手下一矛刺死,这么大事件,天下百姓居然没反应,没有引起大乱。

通过这些可以看到,民心是天意,关注民心,顺应民意、发展民生,才有稳定的政权。

成功人士有三种:第一种是情绪导向的人。这种人靠情绪和直觉生活。做事情是喜欢就干,不喜欢就不干。这种人只能做成凡人小事。

第二种人是头脑导向的人。这种人有逻辑、有判断,做事情能进行利害分析,懂得趋利避害,有心机有谋略。这种人可以做成大事情。

第三种人是心灵导向的人。这种人有信念、有理想,做事情凭的是价值观,应该做的事,即使不成功,也要去做;应该走的路,即使有万丈深渊、刀山火海,也要去走。这种人能做成伟大的事业。

司马懿的一生可以用四个字总结,就是“稳、准、狠、忍”,他是一个常人,一个有私心杂念、个人欲望、权力野心的人。

司马懿更像一个常人,诸葛亮更像一个伟人。如果作个比喻,诸葛亮就像一盏明灯,这盏灯穿越了历史的阴霾,它的光明照亮了我们普通人的心灵世界。

司马懿则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让我们时常看到自己,并有所反思,有所感悟。“真理真性,先真实再讲理”,看到真实的自己是一个人进步的时候,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开始。

希望我们大家都能以史为鉴,以人为镜,在前进的道路上,既要有明灯照亮自己的心灵世界,也要有明镜帮助自己看清缺点和不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心怀光明,每天都走在坦荡、充实的人生大道上。这也是我们讲司马懿这个话题的真正的意思所在。

启示:人能被利益驱动但最重要的是理想信念一致。

文钦的造反虽理由牵强但实质却是对司马师兄弟利益分配的不认同,但文钦之子文鸯勇猛异常,降蜀又复降司马昭,还被任命为大将军,封侯了,终归与父亲文钦走了不同的道路。   

看到描述邓艾为伐蜀走阴平小道,无路可走时用毡子裹住身体从山上滚下去,感到异常悲壮,可就是这样军功赫赫的人却在功成名就后没有管好自己的内心和嘴巴,以致于让钟会拿到把柄遭到陷害。

平时若谨小慎微,那么他人就是想拿捏也要考虑大家对他的看法,所以钟会模仿邓艾语气的奏章才没有大臣反驳,因为在朝臣眼中邓艾就是这样的人啊。

邓艾儿子邓忠的喟叹虽让人唏嘘不已,可邓艾是立了军功也触犯了大忌啊。

钟会很聪明又有姜维支持,但终究他只是靠奇谋妙计,缺乏政治眼光和战略高度,等到钟会起兵时没想到大将根本不支持造反。虽将领不听话遭到软禁,但他们手下的士兵却一起围攻钟会。钟会在混战中被杀,姜维也死在乱军之中。

每个人对自己的能力要有清醒的认识,否则摆不正位置的后果真的是很惨烈。                                             

相关文章

  • 【阅读·哲思】

    日期:2022.10.13 备注:day336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姥姥语录》之《最长的三里路》 出版社:...

  • 【阅读·哲思】

    日期:2022.10.31 备注:day354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度阴山讲了凡四训》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

  • 【阅读·哲思】

    日期:2022.11.02 备注:day356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度阴山讲了凡四训》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

  • 【阅读·哲思】

    日期:2022.11.01 备注:day355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度阴山讲了凡四训》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

  • 【阅读·哲思】

    日期:2022.10.30 备注:day353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度阴山讲了凡四训》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

  • 【阅读·哲思】

    日期:2022.10.29 备注:day352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菜根谭的智慧》之《四不若》 出版社:花...

  • 【阅读·哲思】

    日期:2022.10.27 备注:day350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度阴山讲了凡四训》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

  • 【阅读·哲思】

    日期:2022.10.26 备注:day349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度阴山讲了凡四训》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

  • 【阅读·哲思】

    日期:2022.10.14 备注:day337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姥姥语录》之《姥姥的相片》 出版社:长...

  • 【阅读·哲思】

    日期:2022.10.18 备注:day341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度阴山讲了凡四训》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哲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rsv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