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伟娟坚持分享2013天。一天一点点,读书分享56天(2023.3.10,星期三)
移情是对被压抑的过去的释放。“压抑”即未充分表达或未充分满足,更准确地说,是对被屏蔽的过去的释放。
刻板重复是,本我试图通过移情行为寻求释放,但同时受到潜意识自我的阻挡,因此形成势均力敌的拉锯战(恰如小溪水流到一个拦水坝处,受阻后反流回去,遇到流过来的水流,会形成一个小漩涡,周而复始打转。过去为充分满足的需要是水源头,拦水坝是当下潜意识自我的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把人们真正的需要给挡住了。如何绕过防御机制?通过移情去满足需要,所以,移情会不挺地发生,不停地重复。某些出轨可能属于移情性满足。怎样才能打破?找到真正满足点去满足。)周而复始地以相同的对抗形式表达。移情性满足永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满足,因为它们仅仅是两者对抗妥协之后的改良产品,它们是持续抵抗本我释放的产物。只有当抵制、防御被解决之后,释放才能充分。
刻板重复图示
本能的释放和阻抗是移情现象出现的基本原因。处于本能满足(即真实的满足)或万念俱灰(即什么也不要了,进入涅槃境界,二者都活在了真实中)状态的个体都很少会产生移情反应。因为处于满足状态的人有能力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外部世界相适应。(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行为背后的动机与需求。行为是啥?会不会是一种移情性的表现。移情了肯定会带点行为,对吧?爱一个人,恨一个人,看到一个人就委屈、难受,肯定会伴随着行为。作为治疗师,如果在行为上去处理,意味着你只在移情上处理,没有在真正的本能层面解决人家的需求。一旦一个人行为背后的需求被满足了,他就有能力调节自己的行为,因为他的移情性表现就没有了行为基础,自然瓦解,与外部世界相适应。咨询经验就是:一般不在事上跟他回应,“事”是移情性表现,就去问“事背后的需要是啥”,当然,这在会谈上面需要些技巧。其实,用在日常沟通上效率会极高——你直接扣他的需求“到底要啥?”但不能直接去这样问。很多人跳不出移情性的满足。自己走不出剧情,他以为自己要的是行为层面的满足,但行为层面的满足只是饮鸩止渴,越满足越渴。就像“我需要一个拥抱。”“来,抱吧。”抱完了我更渴望拥抱。拥抱一解除,他更需要拥抱。所以,重新回到这个例子上。如果会谈,中间的阶梯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我需要一个拥抱”,咨询师怎么跟他共情?——“你是不是这会感觉很无力,很孤独,你需要人通过一个拥抱来帮助你,对吗?”这样去描述他人无法描述的感受,是共情;他要用行为获得满足说明他无法描述他的感受,我们把他的感受语言化,搭建了一个走进他内心的桥,这样就跳出了他的移情性行为。你如果在行为上满足了他,“我想要一个拥抱。”“抱啥抱!”你是在行为上跟他互动,并没有搭建起走进内心的桥。行为层面是外在的,很多时候人的行为跟内心是隔着一层东西的。什么能打破这层隔膜?是他无法言说的感受。所以,用共情搭桥跳过行为,直接走进内心。“你是不是这会儿感觉很无力,很孤独,你需要人通过一个拥抱来帮助你,对吗?”他说“是的”,接下来就要让他去探索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当他看清楚了动机,他可能会选用非移情性的满足,这时候他就能找到他真正的满足,而非移情性的满足。找到动机,下一步是,去探索他真实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我们要在哪个点上支持到他?在他真正的需求显现的时候,在这个点上支持到他,这比在行为上支持给力多了。行为上支持是家人干的事。心理咨询师的任务是:探明真正的需求并在这个点上去支持他。“需要拥抱”是正性移情,咨询师要在那个场里去感受:什么样的关系需要拥抱?首先是依恋部分,然后是色情化的部分,正性移情里包含着依恋。如果是纯粹依恋,你会感受到他有严重的退行,所以治疗中的移情一定伴随着退行。那你就要去看,他退行到什么阶段了;如果是色情化移情,那他是退行到性器期了。性器期以前可能就是婴儿对吗妈的依恋的部分,色情化的部分几乎没有。接下来去问:“那你为什么有陷入到孤独无力里的感受呢?”来访者可能会回到现实层面,说:“我遇到什么什么了/谁谁对我不好,怎么怎么的”,切记:这不是他真正动机产生的原因。所以,要在“现实-过去”里来回做时空跳转,在这里,要用到“澄清”、“面质”、“解释”等技术。问他:“过去有类似的感觉吗?过去在谁那也会让你产生类似的感觉?”澄清是澄清现实,面质是面质现实的矛盾性,然后,再做时空上的转换,一把拉到过去,之后,他可能会产生对当下困惑的“领悟”:“哦,原来我当下困惑不是我当下的困惑,当下的困惑可能是对过去的一种重复。”这时,他真正的需求自然就显现了,他明白了“原来我真正需要的是啥啥啥”“原来我苦苦追寻的,一直矛盾纠结的点在这啊”,这时,咨询师能做的依然是“共情”,因为你不能去扮演他妈他爸还是他家什么人。所以这时候的支持是什么?就是“见证”——“我见证了你的痛苦”。就像我们要修纪念碑一样,过去不能改变,“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只能超越”。通过“见证的方式去超越——即“我见证了过去的牺牲与苦难”,过去的问题不再困扰。这需要一个仪式,什么仪式?见证。“我见证了你的痛苦与困惑”,然后从过去里走出来。所以咨询中的“支持性”是“共情与见证”,不是“妈妈再爱我一遍”,咨询师见证了来访者“我长大了,蜕变了,不需要了,我有了自我满足的方式,而不是通过移情去满足自己”,这样子咨询就结束了)
用共情搭桥走进内心
处理移情本身就是治疗。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受未解决的神经症性冲突之苦的病人长期处于本能(本我是一种潜意识的人格结构,本能指的是一种能量状态)未充分满足的状态(即真实的需要未被满足,因为真实的需要埋得很深),结果,使他们长期处于一种易于产生移情的状态中(因为那块有空洞,需要不停地通过移情来获得一种象征性的满足)。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会有意无意地带着性与攻击(是能量主要体现的形式,是弗洛伊德参考生物学动物的表现形式——繁衍、保护、占地盘。弗洛伊德把它借用过来,他观察人身上也主要是这两股劲儿,但人的“性与攻击”的表现经过了“文明”的加工,所以,人表达性与攻击的方式充满了文化、象征性。所以,这里的“性”变成了好感等正性移情,“攻击”变成了恨、嫉妒、疏远、回避等破坏性的东西。本能满足越不充分越容易陷入在爱恨情仇里。它最大的表现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人在关系当中“不自然”。我们一般跟什么人接触比较舒服?就是这人很自然,合适就合适,不合适就不合适,他该怎么就怎么,越自然的人说明他的本能满足水平很高,越是扭扭捏捏,或装腔作势端着的,越说明他在移情性状态下。所以,现实中,真正有文化,文明水平越高的人他越自然,越是把面具戴的高的人,他的本能满足水平不高。村子里,表现自然淳朴的人也是本能满足水平较高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都可以达到。)的预期与人结识、相处、互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