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内容,正好上学期我也讲过这节课。因为上半年疫情影响,再加上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也不够深刻,“乘法分配律”这一规律基本就是告知给学生的。没有像吴老师这样生动自然的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然后总结出来乘法分配律。
正如18日那天卜老师所说的,像我这样讲的课很多语文老师也能讲,至于课堂效果另当别论。这节课问题的关键是,“乘法分配律”如何让孩子们自己去生成、去建构,这样一来孩子们对数学知识才能理解的透彻、掌握的牢固。
吴老师在这节课上,从创设情景开始,就激发了孩子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课堂是动态的,就连情景创设都是这样,把求花坛里花的朵数动态演变成求长方形的面积、周边的问题。让孩子们从中捕捉数学信息,进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探究新知环节,吴老师挑选了孩子们提出的两个代表性问题“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平方米?”来进行分析。先让学生尝试着独立解决,然后选出其中不同的四种方法供大家讨论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交流讨论环节大都是学生与学生进行的,吴老师只是在旁边点拨、指导,适时对表现好的孩子进行表扬——用掌声鼓励孩子。当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理解12×8+8×8与(12+8)×8的含义后,自然而然地在征求学生同意后,把计算过程和结果擦去,顺势用“=”连接起来。这样在孩子们心中就有了初步的“模型”,为了巩固这个“模型”,用吴老师的话说“找到点感觉”,吴老师继续出示“求贴瓷砖的面积”的情景,让学生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得出(2+3)×2=2×2+3×2。课至此,还未结束。继续让学生自己写出几组同样的式子来,以加深理解。
没有了具体情景,吴老师引导孩子们换个角度解决问题——用“乘法的意义”来分析,这样就可以通过以前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学生学习起来积极性更高。理解透彻后,吴老师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每组算式的特征,也就是总结规律。同时,吴老师把北京孩子总结的规律拿出来做对比,(爸+妈)×我=爸×我+妈×我,这样一来,孩子们的思维更加开阔,又用字母、符号表示出今天学习的规律,再次感受每组算式的特征。最后,自然而然地生成规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就是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
课的尾声,吴老师又让孩子们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通过分析竖式计算来寻找“乘法分配律”,从而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也是我们数学学习的精华所在。最后,吴老师让孩子课后到生活中,去寻找“乘法分配律”的影子,去体会“乘法分配律”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
整节课,吴老师都是引领孩子在探究、找寻,让知识在无形之中生成与孩子们手中,用吴老师的话说“聊着聊着就会了,错着错着就对了”。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毫无思想包袱,充满探究欲望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要追寻的境界吗?
正如卜老师所说的那样,没有对新知的静心准备、没有深入彻底的理解新知就去上这样的课,真的不敢想象课堂效果会怎样。作为数学老师,一定要有钻研专业的精神,一定要在课堂上站足脚跟。每次学习吴老师的课,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