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论

作者: 元儒陶扬鸿 | 来源:发表于2018-01-22 01:10 被阅读52次

才有余,而道不足,则才不尽其用也。才者出于质,而道尚于修。古今治天下者,非惟才超群伦,而道亦迥流俗也。仲尼曰:“如周公之才,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骄者,才之伸而气盈也,气盈则不知敛,而鲜不至于过,如周公之才,且不可骄,而况以下乎!

周公之多才多艺也,而愈谦恭,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以不敢骄天下之士,摄政辅少主,不可亢也,亢之而天下疑之,周公且膺篡弑之诛,管蔡流言之祸,则不免也,而周公以恭转安,裕于道也。论者谓贾谊有王佐之才,而惜汉文帝不能用,岂知贾谊哉!亦不识文帝之心也。文帝一旦而超迁其为太中大夫,诚知其才也,然谊年少而气不定,才盛而量不足。封建之废,秦所以得罪于万世也,汉高复之,剖土封王侯,袭三代之旧,不可骤易也,骤易之,则如秦之暴裂一朝,而怨满天下,而汉矫之以平功臣子弟之心也。诸侯之长,尾大不掉,足以危汉室,以文帝之明,夫岂不知?而待谊喋喋言之,甚乃发以痛哭之辞,昌言诸侯之大,将危汉哉?文帝有以持诸侯之敝而待之也,赐吴王濞以几杖而启其衅,识周亚夫于细柳营,而称为真将军,临终嘱景帝曰:“如有缓急,亚夫可任。”则知吴王之必反,诸侯之将乱也。

文帝学于黄老者也,“欲取故与”,所以待诸侯之术也;“不敢为天下先”,以持诸侯之敝也。夫文帝之崩,四十有六,三年后而濞反,令曰:“寡人年六十有二。”则其长于文帝也,使文帝不早崩,吴楚之平,操之甚熟也,何待谊之虑哉!知亚夫之能平吴楚,不可谓不明也,而迁贾谊于长沙者何?诚以谊之气躁,非可以当大事也,欲迁长沙以老其才,而谊不知,吊屈以自伤,事梁怀王,怀王逝而谊痛哭以死,气动而不能定,情亦往而不能止,何足以周旋大事哉!使文帝倾心以任之,谊亦有不能任者矣。周公制礼作乐,大才也;为成王之叔父,至亲也,而谦恭如此,谊之才何与周公?亲何与周公?超迁为太中大夫,遂恃其才,上书削藩,以为深识远虑,袁盎劝立子而见刺于梁孝王之客,谊乃谋削诸侯,谊之身亦危矣!迁谊于长沙,以全谊之身,而谊不知,以为谮润之毁也,终痛哭以死,非文帝之负谊,实谊之负文帝也!

相关文章

  • 贾谊论

    才有余,而道不足,则才不尽其用也。才者出于质,而道尚于修。古今治天下者,非惟才超群伦,而道亦迥流俗也。仲尼曰:“如...

  • 贾谊论

  • 谋划虽巧  造化弄人

    苏轼写《贾谊论》,大有惺惺相惜之势。苏轼与贾谊都是少年得志,都是郁郁而终,区别却在于贾谊恃才傲物,不识时宜...

  • 《贾谊论》点评贾谊的悲剧原因

    旅途偷闲,读苏轼的《贾谊论》。 苏轼点评了贾谊,一位屡屡被引用的“怀才不遇者”。 比如李商隐的《贾生》,为贾谊鸣不...

  • 贾谊论/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

  • 读《贾谊论》

    贾谊有济天下之才,而终因不得文帝重用而郁郁早死。司马迁将他和屈原并举,写《屈原贾生列传》,李商隐诗感叹说“可怜夜半...

  • 秦始皇的治国策略延续了两千多年,为何秦朝却仅存在了15年?

    前言 汉文帝时期,贾谊给文帝上了三篇奏疏《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过秦论》,贾谊希望文帝能够吸收秦朝灭亡的经验,改...

  • 端午论屈原贾谊

    春秋战国起群雄, 纵横捭阖任纷争。 楚王昏庸信奸佞, 张仪计破齐楚盟。 惟楚有材称屈平, 众人皆醉我独醒。 怎奈臣...

  • 贾谊论并译

    贾谊论 作者:宋.苏轼 译析:石宏博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 苏轼论贾谊之死

    贾谊,西汉文帝时著名的文学家,政论家。 受周勃、灌婴的排挤,先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贾谊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vec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