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 阅读原文片段

I 复述
人和人之间呈现出来的巨大差异并不是因为一方比另一方优秀或者努力更多倍,而是在其他条件相当的前提下,一方比一方运气好一点点而已。但是就是这一点点的运气优势,假设是5%,那么从结果上来看,会引起500%的差异。
A1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当初坐在一个教室里的高中同学现在都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同领域:有的人在协和医院做外科大夫,有的人在西安大出版社做编辑,有的人在银行高层做管理,还有我在研究机构做财务。
实际上处在重点班的各位同学在智力和勤奋程度上在当时那个时间点上差异并不大,就像片段里举例的那样在5%范围内。但是在高考考试中发挥程度的不同则在考大学这个转折点有了10%的差异。
在不同的城市读不同的大学遇到不同的老师,最后仅仅是四年之后,人和人的差距已经可以跨越100%了。
另一个容易联想到的例子就是英语学习。
最开始大家都是从ABC开始学习,彼此之间的差别几乎不存在。但是有的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有的人却以无所谓的态度放水。最后不用到高中,只是在初三就可以明显看到两极分化的巨大差异。是学的好的人比学的差的人努力几十倍吗?不是的。只是努力多一点而已,关键是每天都多了一点点。这一点点努力在复利效应作用下最后在短短一两年的时间里就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我自己就是因为英语成绩好所以初升高的时候考进了重点班,在考大学时又助力自己上了一本,因为英语在大一进入了A班,通过四六级后又顺利拿到了口语A证书。一步一步,最后竟然发展成了英语教学达人。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按部就班达到了老师的基本要求而已。
A2 以后我怎么应用
首先当然是在做任何事的时候要尽力为自己争取“起点优势”,即,严格按照要求做到位。看书就好好全文阅读,练习就踏踏实实分析演练……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最后比的就是起点上的认真和踏实。比如,在备考AICPA的过程中,要先只字不差的阅读课文,然后完整地做完becker上的所有题目,接着要整理错题集,下来继续听中文老师的视频和英文老师的视频,最后要对每一章内容要点进行整理归纳化成思维导图。
其次,在起点上绝不放松慢慢积累优势,同时还要主动挖掘意义来促成主观能动性以达到客观上呈现出来的“坚持”状态。比如,在和Wilbur合作美国代购的过程中讨论了个人税费和退税的事情,他说如果你未来拿到执照,我就可以找你帮我报税了。对我来说,这个功能无异于增加了备考的意义,同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专业领域实实在在帮助到朋友,对于自己的价值实现也是很振奋人心的动力。
最后,意识到运气动力学的理论后对于失去了优势或者自己运气不好的事情就少一些纠结和迷茫,而是选择接受并且积极尝试可能有好运气的新领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