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4节: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帛书版: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冲:道在老子这里是世界的本源、根本、终极真理。当然,我们能说得上来的,只是人类能够认识的真理本源,是地之道。那么我们能认知的自然本源是什么?是冲!这里冲字通盅字,有版本直接是道盅。盅是不带把的杯子,是中空的器皿。道冲,世界的本源是一只中空的杯子。很奇怪的一种说法。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道是一只中空的杯子,更奇怪的是,这只杯子怎么冲水都不会满出来。为什么这只杯子会装不满,不会盈溢出来,因为这只杯子足够深啊(渊兮)!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我们把中间部分略去:"道冲,似万物之宗″。万物的本源是什么?是冲!为什么这只不带把且又深不见底的杯子就成了万物的本源了呢?
在后面《道德经》第6节还有这么一句: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我们同样地中间部分略去:"谷神(不死),是谓天地根"。天地的根本就是谷神!两句何其相似!加不满水的杯子,不死的谷神。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找一找这只渊兮的杯子与不死的谷神有什么共同点?也许这个共同点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所说的天地之根、万物之宗。
谷神之谷,是稻谷之谷,还是山谷之谷?我理解是山谷之谷。山谷与很深的杯子有什么共同之处?落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落差,填之不满的落差。一个是渊兮而弗盈,另一个是谷神不死!所以这个老子用盅用谷来比喻的落差是无穷尽的!
落差是什么?是势,是能量,是秩序负熵,是变化运动的源动力,是世界的本源!落差的两端是阴阳,阴阳的本性是相互转换。一池塘水没有落差,一水库水就是落差,因为水库的水下面是盅,是谷。这个落差就是世界的本源,变化的根本。那么这个落差演变的结果是什么呢?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落差演变的结果是世界变得有序了,一个个自组织系统在落差中形成了。我们先看落差起作用前,这世界是怎么样的?老子用了四个:锐、纷、光、尘。锐是尖尖角,设想一个圆锥尖角立在地上,平衡平稳吗?纷是指线头杂乱,相互交织无序;光,设想刺眼晃动的光亮;尘,尘土飞扬。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把圆锥的尖角给挫了,平稳了;把杂乱的线头理顺了,有序了;刺眼晃动的光线柔和了;飞扬的尘土沉静下来,干净了。湛兮,这世界变得有序平衡稳定,纷乱的世界清澈了。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我们在完全解读这句话前,先看一看耗散结构理论:在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一种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道冲,落差的存在是物质能量交换的基础根本。
系统从无序状态过渡到这种耗散结构(有序)有几个必要条件,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即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道冲);二是系统必须是远离平衡状态的,非线性的,具有涨落或起伏的变化(锐、纷、光、尘);最后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湛兮)。
似或存。一个新系统得以生成,一个湛兮的新系统得以生成和存留发展。或:弌义为“持戈巡逻”,口指“国家四境”,口与弌联合起来表示“持戈巡逻在边境线上”。是不是很形象的一个稳定有序的系统的概念?存:存在,保留的意思。一个稳定有序的系统生成并留存了下来。
那么这个有序的系统是什么东西生成的?是谁生成它的?套用《道德经》第2节的一句话″有无相生",这个有从无中来,这个有序有边界的系统,从开放且无序混乱中来。所以老子接着又讲道:
吾不知谁之子。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儿子?这个系统从无中生成,不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也不是人类从猴子进化而来。不知谁之子,不是不知,是它根本就是本源的,原始的,第一的。所以老子又说: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帝,有解释为花蒂,也有解释为天帝(万物主宰),都有种子源头的意思。但这个从无中生成的有,比之于帝(种子源头)还要前面。
小结一下:世界的本源是落差,是势。是一种用之不竭的落差(势)。在这落差的作用下,原本不平衡不稳定、混沌混乱晃荡的世界,突然间就变得清澈有序且自成系统。而这个系统是从无中生成,没有一种事物可以生出这个系统,它比万物之源还要出生在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