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赋的变体

赋的变体

作者: 河滨散人 | 来源:发表于2021-07-28 12:40 被阅读0次

程千帆老先生说赋的几种特色,与其他文体区别开来,第三点特色就是有很多的变体。

他说:赋的另外一个特色是它有不少的变体。也就是说,有许多古代篇章,另有文体名称,如本书所收五十多篇作品中,就有十多篇并不题为辞或赋。如《九歌》称“歌”,《九章》称“章”,《九辩》称“辩”,《橘颂》、《酒德颂》称“颂”,《钱神论》称“论”,《北山移文》称“移”等;或题目中并无文体名称,如《渔父》、《招隐士》等,但从实质上看,实在都是赋。

由于古代文体分类学家往往不从实质而仅从外形上看问题,因而其处理方法和我们今天有所不同,不足为异。《文心雕龙》前半部主要是分别文体来评论作家作品的。除《辨骚》和《诠赋》两篇专论辞和赋以外,另有《杂文》一篇,介绍对问、七和连珠这三种另立名目的赋的变体。

对问一体,假设客主问答,以展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多数以散文写成,部分用韵,间或全不用韵。它是战国时代辩士游说之风在文学中的再现。姚鼐在《古文辞类纂》辞赋类中收入载于《战国策》的《庄辛说襄王》等两篇,实在是这位古文大家的卓见。此外,如《渔父》、《答客难》、《解嘲》、《进学解》等,也都是对问之体。明白了这些篇章实质上都是赋,为什么后来许多著名赋作都爱用主客问答的模式作为构架这个问题,就自然得到答案了。

七是一种具有更为严格模式的对问,它有一定的结构,虽由一客一主问答构成,但限于七问七答,由客人提出七种可使主人快乐的事物,前六种极力形容美好的物质生活,都被主人否决,最后一种畅谈哲理,则使主人满意,因此必然大体分为七个互相联系的段落。七本不宜作为文体名称,但自从枚乘创作《七发》,古人沿用已久,后人也只好遵用了。

连珠是以精巧的比喻、整齐的句型,写成短文,来表达作者的情思。由于它的篇幅极短,所以只能写成一组而不能只写篇。它事实上是一种微型骈文,对偶工丽,而用韵稀疏。连珠上承战国辩士广征事物、条列比喻、以从事游说的方法,下作为六朝骈赋的先驱,篇章小巧,文辞明润,许多篇结集在起,就像一连串珍珠,所以获得这个名称。历代作家写连珠的不多,本书节选原载《文选》的陆机《演连珠》是今存此体的代表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赋的变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ibm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