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因一项工作与上级单位的责任人起了一场小争论,电话挂断,长叹一口气说到:我也是醉了。旁边同事马上接话:你没喝酒,你不能醉,要时刻保持清醒。一时没忍住,被他逗得笑出声来。
虽在职场当牛马,但这个“圈里”也常有这种小温馨时刻,总能在不经意间碰到心里最敏感之处,引出些感触来,也常常让我想起初入职场时的感受到的种种温暖。
大学刚毕业,没有半点耽搁,我按单位安排到离城几十公里外的山沟沟里入了职。那是个建在山凹里的老电站,发电量不多,但因在老年代里贡献不小而出名。我入职时,电话还有七八十号员工,平均年龄近五十,大多是参与电站建设的第一代人。这代人基本出身农村,文化水平低、实干能力却强。凭着一股最原始的干劲,硬是一砖一瓦地把电站建起来,还正常运转了几十年;精神追求几乎空白,吃饱穿暖是最高目标。平常娱乐是玩扑克、挖野菜,再凑在一起拉家常话里短;说话做事直白粗糙,朴实善良却是底色。
我算是入职电站的第一个大学生,这些老师傅们看我的眼色便有诸多不同,但又很快让我感受到来自他们的照顾和温暖。
从理论到实践,我差了很大一步,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在现实工作的基本操作中用都用不上。当我看着发电机、水轮机无从下手时,是带班师傅们一边用嘲笑的语气说着“还是大学生呢,这都不会”,一边走过来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我。那些时候,他们的嘲笑在我耳里也能听出关心的余音。
从规律的作息到白天黑夜完全打乱的三班倒,我极不习惯。是师傅们每天不分早、中、晚班都来到我宿舍门口叫一声“大学生,别懒,上班了”,然后等着我出门一起下厂房。他们在门口站着闲聊连带等我的那几分钟,让我感受到了来自家人般的温暖。
从热闹、方便的城市到寂静、不便的乡村,吃的住的反差都极大。是师傅们隔在差五开小灶时,也没忘了叫上我去体验翻山越岭到附近村寨买菜买鸡的乐趣,是回来后边调侃边教我杀鸡炒菜的快乐。那种时候,师傅常说:你就是知识青年下乡改造,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要学。末了再加上一句:还是大学生呢!
更多的时候,是师傅们休息时坐在宿舍过道里,看着远处的青山白云,抱着大烟筒边抽边笑着对我说:别看你大学毕业,正经日子还没有开始的。慢慢来,有你受的。我笑笑,表示无语。因为这话虽糙、理却真。
在那个山沟沟里,我呆了近7年,和这些老师傅们相处的时间却不长。因为企业要发展,对年轻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对这些已经无法在技术和能力上有所提升的建设者的需求。所以,也就一两年的时间,这些老师傅们便陆陆续续内退,离开了自己奉献了整个半生的小站。师傅们走时,我专门去送行。大伙看似都乐呵呵的,其实心里却有万般不舍。为了掩饰心里的那种失落和难受,师傅们七言八语大嗓门地乱扯着些闲话。然后对着我说:大学生,我们走,江湖再见!然后决然地坐上车、拉上车门,再挥挥手,再无一句多余的话。
师傅们离开了,我也最终离开了小站。但关于这些小站的记忆,却永远地留在我心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