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闲逛的心,班迪达尊者如是说:
有些片刻闲逛的心生起,会开始打妄想,这个时候要监视心!觉知自己正在「想」,并在心中专注默念:「想、想」,以观照这念头,好让自己清楚这状况,然后回到腹部的起伏。
修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就开始打妄想:要不要休息一下?是不是该放松了?妄想很容易从思想空隙里钻进来,致使修行不能一气呵成。
这个「想」跑出来,怎么办呢?「想」包括很多方面,思考、想象、预测、计划、担心等等;这就是法念处,既然产生了,我们就不要担心,要面对它,自自然然地解决它,英文称为(face to face)就是面对面,用正念毫无保留地直截了当地觉照它。
关于这点,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有利于大家理解:我们经常会产生各种妄想,首先是去接受它,而不是一味地承许,妄想千万不能承许,要清楚地知道它,觉知是在思考,一般人不知道自己是在「打妄想」还是在思考,他迷惑在自己的思维当中,没有观照的能力;禅修是要培养这种观照能力,觉知自己「此时的此刻」在「想」,「起的是什么念头」,要观照!
否则的话,你思考的时间久了,想的时间久了,会形成一种惯性,造成非常大的精神负担,导致晚上睡眠质量下降,平常做事无法专心,而且会直接影响身心健康。当前这种失眠症的情况非常多,心理学、瑜伽、健身等,甚至包括催眠方式都解决不了,必须要回归到佛陀的正念之道。
思想越丰富的人,比如,哲学家、思想家,这些高素质高文化的知识分子群体,问题就更为显著。近代法国哲学家沙特,研究「笛卡尔思想」,笛卡尔曾说:“我的存在等同我的思考。”沙特对此提出疑问:「你都不知道自己在思考,你还知道你自己吗?」沙特接触过佛教,他懂得更深一层的观照。但是只停留在观照还不够,那佛法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我们透过文字载体进行正确思维,这种有意识的思维活动,是停留在文字世界的本身,称为「文字般若」;另一个是「观照般若」,透过观照,不断持续地养成无意识的直觉反应,「能观照的心和所观照的物」渐渐明朗,趋于完善,成为智慧,才能够成就「实相般若」。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佛法多么高深!近代许多思想家、哲学家,他们遇到困惑,通过医学、心理学都不能解决,最后,通过“禅修”这条途径的修习而得以解决。
这意味着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要找回修行的主体,认识问题的所在:如何来对待自己的用功?我们可以延伸到因缘法则下的时空中,透过主体的修行,观察心的「生起」,观照自己身心世界每个当下的如实变化,以及也如实、客观地观照这个时代,这个世界!
正如有位老师所说:想过去是罣碍,想未来是妄念,想现在是执着,什么都不想落空亡,想什么?当然不是想,也不是不想,你到底要如何正念、觉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观照、超脱即是。
文章:道伟大和尚
图片:玉 泉 禅 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