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连载小说道学•国学•养生
庄子《齐物论》试读31‖帝尧之惑

庄子《齐物论》试读31‖帝尧之惑

作者: 一道 | 来源:发表于2017-06-27 13:16 被阅读612次

庄子《齐物论》试读

本来,《齐物论》到【此谓之葆光】一句就完了,但庄子却又拿出他十分擅长的寓言故事来点缀文章。这些寓言,就像是庄子编织出的片片花萼,包裹着齐物论的主体。

寓言寓言,就是将某些东西寓于言中。所以,寓言之言只是容器,是房子,是形式,在寓言里重要的既不是故事,也不是语言,而是寄寓其中的情感、思想和内容,这是不能不明的第一点。

其次,既然是寓言,那就不能拿唯物史论来考据。因为故事的人物可能是虚构的,对话可能是虚构的,事件可能也是虚构的。尤其是看庄子的寓言,我们更应当拿出得意忘言的态度。这是不能不明的第二点。

最后,春秋时代既已萌芽的寓言体文本,进入战国后发展蓬勃。思想家们往往将寓言作为说理的工具,而独领风骚的庄子,却把寓言从理性的依附地位解脱出来,使之有骨有血,遗世独立。庄子的很多寓言写的都很美,而且留给人们很多解读的空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不同的人可能得到不同的意,我只能说我的意。这是不能不明的第三点。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第一个寓言故事:尧舜对话。

原文: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

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从前尧问舜说:我想要征伐宗脍、胥、敖三个小国,可是上朝理事的时候,又总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头,心里耿耿于怀,这是为什么呢?

舜回答说:那三个小国家,就像生存于蓬蒿艾草之中的化外之邦。你又何必介怀呢?过去十日并出,普照万物,何况德行的光芒比太阳还要伟大呢!

这个例子相对于之后的几个例子,显得非常奇特。我曾经看了很多遍,但始终不明白。不明白不是因为故事。

故事的人物是知道的,尧舜皆为儒门眼里的圣人;情节是简洁的,尧要攻打三个小国,攻打之前心里觉得不对劲,所以咨询舜;语言是简单的,可以翻译很顺溜。可是弄懂了人物,情节,对话之后,那个最重要的东西却糊涂了:

庄子将这个故事放在《齐物论》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呢?

不过,为了解决这个终极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明白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尧为什么会不释然?

是不是因为尧害怕攻打不下来呢?

不是。因为从舜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存于蓬艾之间的宗脍、胥、敖,这三个国家既不知中原礼仪,国力又非常落后。而尧所领导的炎黄集团势力强大,文明程度很高。如果仅从战争角度考度,尧真要发并攻打这三个国家,这没问题,如同捏死臭虫一样简单。

那是不是恃强凌弱带来心灵上的内疚呢?

也不是。因为尧是政治家,而不是道德家。尧当领导几十年,赏罚分明,天下大治,中间不知道干掉了多少可怜的弱小者。但尧处罚他们出发点是为了国家、律法的稳定,捍卫自己的正义理念。所以,他并没有不释然。

然而,在领导位置上做了那么久的尧,在即将退位的时候(舜是接班人),在要发兵攻伐的时候,却突然不释然了。

我个人觉得,不释然的原因,在于尧对坚持了一辈子的信念,突然发生了怀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舜在回答的时候,提到了十日并出的事情。

说起来,十日并出的神话,我们都是知道的。说是原来天上有十个太阳,神射手后羿啪啪几箭,射落了九个。谁安排后羿去射太阳的呢?就是帝尧。

尧派后羿去射太阳,是不是说宣传的那样,太阳太多酷热难当,民不聊生?也许热是真热了点,十个太阳肯定要比一个太阳热,但热到人没法活却不是真的。如果热到这地步,那尧和后羿这些人为什么还活着?尧之前还有炎帝黄帝,还留下来人民给尧治,这说明民不聊生的理由是站不住的。

尧让后羿去射日,在于他之前的一个认识:人无二君,天无二日。他追求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现在,宗脍、胥、敖很明显就是对他曾经这个信念的挑战。所以他第一反应是“想要”攻打三国,用自己的文明礼仪去消灭别人野蛮的文明,哪怕借助武力也在所不惜。但不知为何,现在的尧内心却产生了摇摆:自己认为正确的礼仪文明,真的是对的么?就算宗脍、胥、敖是落后的,是野蛮的,那就应该去消灭它们吗?它们只是不同于自己罢了,难道不同于自己的就是不正义的?就失去了存在的权利?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我尧有我尧存在的道理,三国有三国存在的道理,如果他们认可我尧的礼仪,那么自然而然会闻风而化。如果他们不认可我的礼仪,我用武力去攻打它们,把自己认可的一套强加给他们,那不成“彼非所明而明之”了么?

这样的推测,其实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庄子》一书中,尧不止一次出场,扮演的也都是类似于纠结的觉悟者的角色。比如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要;再比如尧看到藐姑射山的得道者,心生歆羡而忘天下。但得道者却认为,尧境界太低,与秕糠无异。

尧作为儒家口中的光辉圣人,作为儒家仁义的鲜艳代表,却被庄子定位成求道不得,反被奚落的形象,这就像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请出来对话孔子一样,滑天下之大稽的手法,对儒家的讽刺是很浓烈的。而在《齐物论》里的这个寓言里,庄子不再直接批评儒家的思想,而是通过尧自我不释然的内心纠结,来颠覆儒家定天下唯一尊的狭隘思想,让尧来演绎“仁常而不成”的道理。

相关文章

  • 庄子《齐物论》试读31‖帝尧之惑

    庄子《齐物论》试读 本来,《齐物论》到【此谓之葆光】一句就完了,但庄子却又拿出他十分擅长的寓言故事来点缀文章。这些...

  • 齐物论:古词释义

    1、齐物论:分为物论、齐论、齐同物论。即人物论、万物论、齐同论、齐同万物论。齐,一、合众为一。物,人物、万物。庄子...

  • 《庄子》杂谈: 不齐之齐

    《齐物论》的主旨,齐物之不齐。万物虽不齐,庄子以道齐之也。 《齐物论》的结尾,是脍炙人口的庄生梦蝶的寓言。庄子做了...

  • 庄子《齐物论》试读07|庄子之悲

    第0节 写在前边 第1节 南郭悟道 第2节 丧我之境 第3节 何为地籁 第4节 天籁之音 第5节 人间情态...

  • 庄子《齐物论》试读32‖三问而三不知

    庄子《齐物论》试读 原文: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

  • 庄子《齐物论》试读34‖浮生无非梦一场

    庄子《齐物论》试读 原文: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

  • 庄子《齐物论》试读24‖滑疑之耀

    庄子《齐物论》试读 原文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之也...

  • 庄子《齐物论》试读20|一切存在,皆为合理

    庄子《齐物论》试读 原文: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

  • 我死了以后

    生死修短,岂能强求。语出《庄子·齐物论》,“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生命的长短早已注定,又怎么...

  • 庄子《齐物论》试读19|天地一指

    庄子《齐物论》试读前18节原文: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庄子《齐物论》试读31‖帝尧之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sqe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