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得一:即得道。]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神得一以灵:神或指人。灵,灵性或灵妙。],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正:意为首领。]。其致之也[其致之也:推广言之。],谓天无以清[天无以清:天离开道,就得不到清明。],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废:毁坏、荒废。],神无以灵,将恐歇[歇:消失、绝灭、停止。];谷无以盈,将恐竭[竭:干涸、枯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正:一本作“高贵”,一本作“贞”。],将恐蹶[蹶(jué):跌倒、失败、挫折。]。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自谓:一本作“自称”。]孤、寡、不穀[孤、寡、不穀(gǔ):古代帝王自称为“孤”“寡人”“不穀”。不穀也作不毂,即不善的意思,令人简化为“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琭琭(lù):形容美玉的样子。]如玉,珞珞[珞珞(luò):通“硌硌”,形容石块非常坚硬。]如石。
二、译文
古来得道之人: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安宁,神得到道而灵验,河谷得到道而充盈有生机,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究其理,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毁坏;神不能保持灵性,将要休止;倘使山谷不能充盈有生机,恐怕就会枯竭;万物不能生长繁殖,恐怕要灭绝;侯王不能保持安定,恐怕要倾覆。所以尊贵以卑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穀”,这不就是以低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是无须赞誉的。因此,我不愿像晶莹剔透的美玉,只愿坚硬顽强如同山石。
三、解读
本章集中体现了老子的以道治国的思想。首先用对比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朴治对于天、地、神、谷、万物、侯王的重要意义。而后又辩证地指出称寡道孤的统治者是不道的,所以他们的江山是不会永远存在的。
统治阶级不凭借道治,使政治清明,国家恐怕就会分裂;百姓不凭借道治使社会安宁,恐怕就会引发国家动荡;人们的精神不凭借道治得以慰藉,就会产生信仰危机;山川河流不凭借道治获得充盈,水利资源就会枯竭;万物不凭借道治来保护,可能就会被毁灭;侯王不自视清高而不以道治国,他的统治地位恐怕就会被推翻。
任何事情都是相辅相成、互相转化的。世间之所以有贵,是因为有贱为之衬托;之所以有高,是因为有下与之相对应。正如那些显赫的统治者们,他们的高,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的;他们的贵,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铸成的。其实,不道的帝王们也非常明白这些道理,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所以,他们用孤、寡、不谷来称呼自己,表明自己是以民为本,以民为基的。对此,老子认为以民为本的统治者施行的是“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而不是在自己的称谓上做文章。他们称孤道寡,只不过是欺世盗名的手段而已,真正的目的不过是维护其高贵的统治地位罢了。因此,他们的统治地位也就只能存在几代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