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论语
《论语》雍也篇6—17

《论语》雍也篇6—17

作者: 林夕1林夕秋阳 | 来源:发表于2019-08-27 01:26 被阅读0次

6.17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①,然后君子。”

【注释】

①文质彬彬(bīn):文质配合适当。

【翻译】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解读】

这是孔子的传世名言。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未经加工的质朴是朴实淳厚的,但容易显得粗野。后天习得的文饰,虽然华丽可观,但易流于虚浮。

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成为中国人“君子”形象最为鲜明的写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家解读】

君子的修养有两个部分,一是学习“诗书六艺文”;一是躬行实践。在前一方面,他大概可以和其他的人相比,但在后一方面,他也还没有完全成功。关于“君子”必须兼具此两方面,以下这一段话表示得最明白:“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此处的“文”字涵义较广,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教养”,在当时即所谓“礼乐”,但其中也包括了学习诗书六艺之文。“质”则指人的朴实本性。如果人但依其朴实的本性而行,虽然也很好,但不通过文化教养终不免会流于“粗野”(道家的“返璞归真”,魏晋人的“率性而行”即是此一路)。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文化雕琢掩盖了他的朴实本性,那又会流于浮华(其极端则归于虚伪的礼法)。前者的流弊是有内容而无适当的表现形式;后者的毛病则是徒具外表而无内涵。所以孔子才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

相关文章

  • 《论语》雍也篇6—17

    6.17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①,然后君子。” 【注释】 ①文质彬彬(bīn):文质配合适当。...

  • 个人修炼之道~【 论语.雍也篇】总结

    个人修炼之道 ——【论语.雍也篇】总结 日期:6/9—6/17 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 山川其舍诸: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 《论语》雍也篇6

    【原文】 子谓仲弓①,曰.“犁牛之子骍且角②,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注释】 ①子谓仲弓:有两种解释,一是孔子...

  • 《论语》雍也篇6—6

    6.6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翻译】 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中长久地不离开仁德...

  • 《论语》雍也篇6—9

    6.9 伯牛有疾①。子问之,自牖执其手②,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 ①...

  • 《论语》雍也篇6—3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①,不贰过②。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则亡④,未闻好...

  • 《论语》雍也篇6—5

    6.6 子谓仲弓①,曰.“犁牛之子驿且角②,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注释】 ①子谓仲弓:有两种解释,一是孔子对...

  • 《论语》雍也篇6——4

    6.4 子华使于齐①,冉子为其母请粟②,子曰:“与之釜③。"请益,曰:.与之庾④。''冉子与之粟五秉⑤。子曰.“赤...

  • 《论语》雍也篇6—15

    6.15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①,而有宋朝之美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注释】 ①祝鮀(tuó):卫国大夫,字子...

  • 《论语》雍也篇6—18

    6.18子日:“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①。” 【注释】 ①罔:诬罔不直的人 【翻译】 孔子说:人凭着正直生存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雍也篇6—1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tzj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