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以焦虑之名,给人交智商税。 ”
这是屠夫的第 151 篇原创,全文 2900 字
金钱永不眠,屠夫问候各位早安。
「焦虑」是现今社会一个普遍现象,也是热度不减的讨论话题。
对于普通上班族而言,从工作到家庭,从职业发展到财务状况,可以焦虑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听了许多道理,看了许多书,买了许多课,但只是暂时性地缓解焦虑 —— 当时觉得好多了,过一阵子又恢复到焦虑的状态。
我们因何而焦虑?
我们要如何应对焦虑?
今天,屠夫和大家一起剖析一下焦虑的3个层次,以及如何“对症下药”。
01 焦虑的3个层次
焦虑是有层次之分的。
焦虑的源头是欲望,但这只是处在金字塔最底层的易燃物。
从底部到最高,你的焦虑可以划分成3层:
我欲财务自由,苦于致富无门
—— 这是「有欲望,没办法」。
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 这是「有办法,没行动」。
开头两天一条龙,一个月后一条虫
—— 这是「有行动,没坚持」。
不同层次的焦虑,解决方法是不一样的。
现在,就让我们从金字塔底开始看起吧。
02 有欲望,没办法
人是动物,动物本能里就带有欲望,欲望本身不是我们的烦恼。
真正带来焦虑的,是“有欲望没办法”,也就是佛教《涅槃经》提到的「求不得」。
厌倦朝九晚五,又贪恋“安全感”,是为求不得;
痛恨加班过劳,又害怕跳槽降薪,亦是求不得;
后悔月光透支,又不知从何做起,还是求不得。
面对求不得之苦,咱们要视“欲望是否现实”来决定怎么解决。
如果欲望是现实的,那就认真找榜样。
有些欲望体现在理想和现实存在差距,只要理想不是幻想,那总归是有办法的。
比如上面提到的三个例子,都是对现实状况不满,想要改变却无从下手。但是仔细想想,这些状况真的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吗?
当然不是。成年人的理想可不像童年那般天马行空,大部分欲望都是有现实做基底的。
换句话说,许多欲望是受现实的榜样和例子刺激,才激发出来的。
既然“欲望”是从榜样中来,那么“办法”也可以从榜样中来。
以现代信息技术之发达,想要找到榜样并不难。无论你是想自主下海创业,还是从事自由职业,抑或是学习理财投资,总能找到一些值得你学习和模仿的榜样,而这些榜样或多或少会分享他们的方法。
榜样的力量,可以帮你找到解决办法,不再困于「求不得」的牢笼之中。
如果欲望不现实(或者至少暂时不现实),那就管理好自己的欲望。
佛教三毒 —— 贪,嗔,痴 —— 以贪为首。
如果欲望已经到达“贪”的地步,那么真正的问题就不是「没办法」了。毕竟欲壑难填,办法是有限的,贪可以是无限的。
咱也不是讲佛学的自媒体,这里就不做展开了。
贪,还有另一重解读:不脚踏实地。
当前还是个月光族,就妄想通过中彩票实现财务自由,这也是贪。
屠夫在《一生只需富一次》举过一个例子,美国一项研究发现「中奖后返贫」的现象非常普遍,一夜暴富可能成为一种诅咒。
对,如果你的办法就是「不劳而获」,那么跟「没办法」也没什么两样。
03 有办法,没行动
即便有了榜样,有了例子,有了办法,很多人还是会焦虑。
因为他们无法「开始」。
思考再三,下定决心要学一门新的知识或技能,于是一口气买来许多书。
然而一个月过去了,这些书都还带着完整的塑封,静静地躺在床底。
半年过后,你依然在焦虑,于是又买来更多的新书。
我相信,这不是个例,而是许多人共同的痛点。
不信?
来,打开日历,屠夫带你好好看看——
现在离2019年结束只剩35天了,你在年初立志要达成的目标,完成了多少?
没有完成的里面,是不是有「明明有办法,就是没行动」的目标?
问题不是出在办法上,而是出在“动力”上。
是的,尽管你有欲望,也有办法,但就是无法开始,因为你缺乏动力。
表面上看,每一次你逃避开始的理由都是“太忙了”、“太累了”,实际上是因为动力不足。
在那一刻你感受不到“开始”的动力,所以你无法开始。
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回到这个问题本身上。
既然是缺乏动力,那就要增加动力,比如说,把欲望具象化。
举个例子,如果你立志要减肥,那么最好不要只写“减到xx斤”这么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改成:
“我要买衣服不用再想如何显瘦,
而是放心地穿修身衣服秀身材。”
是的,这跟“减肥的办法”一点关系都没有,不是在讲方法论,而是讲你的目标,你的欲望,你想要成为的样子。
如果你能在脑海里勾画出自己瘦下来时亲朋好友的赞许,同事羡慕的目光,异性的目光……那就更好了。
欲望越具体,开始的动力就越充分,坚持的动力也越充分。
04 有行动,没坚持
其实更多的人不是倒在「没行动」,而是倒在「没坚持下去」。
虽然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可当我们开了头之后就会发现,坚持也是一件特别难的事。
比如“早起”这件事,许多人在决定之后确实是早起了那么几天的 —— 可也就那么几天而已。
最初的几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可没几天就会开始赖床,最后又恢复原先的样子,快迟到了才急急忙忙地起来。
问题没能得到解决,于是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焦虑。
类似的例子很多:
买了的书永远看不到第50页,
买了健身卡永远去不到第15次,
买了的课永远上不到第5节……
坚持很难,所以我们需要方法。
游戏,是特别容易让人“坚持”的东西(你也可以称之为沉迷)。
可大家有没有认真想过,为什么我们玩游戏时,“坚持”好像不那么困难?
每完成一个任务或者达成一个成就,游戏都会以最显眼的奖励给玩家以即时反馈,这就是奖励机制。
我们也可以模仿游戏的做法,给自己设立一个奖励机制。
心理学里有个「21天定律」,大意是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
既然如此,当我们为解决焦虑而制定了一个计划时,不妨将第21天作为一个里程碑,就像游戏里的一项成就一般。
不仅如此,屠夫还建议你把第1、3、7、14天都作为一个小里程碑,每达成一个都意味着你离自己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21天之后呢?
这时你已经培养出习惯,要形成稳定的习惯,下一个里程碑是90天,如法炮制即可。
除了「21天定律」这种按时间设定奖励机制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按任务设定奖励机制。
比如屠夫曾介绍过的《3R阅读法》,将“读完一本书并能输出观点”这件事拆解成了 Rush (快攻) 、 Repeat (重复) 和 Rephrase (复述) 这3个阶段。
每达成一个阶段,你都达成了一个成就,可以解锁下一阶段的任务。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有趣多了?
05 别以焦虑之名,给人交智商税
印象中最早被人冠以“贩卖焦虑”之名的是罗振宇,他也知识付费生态的重要推手。
但是在屠夫看来,并不是所有的知识付费都是贩卖焦虑,否则就变成反智主义了。
毕竟,上大学交学费也是一种“知识付费”,咱总不能说教授们都在贩卖焦虑吧?
总会有一些拿着低质知识产品忽悠人的江湖骗子(甚至是骗V,即骗子大V),他们到处散布焦虑情绪,煽动我们掏钱去买他们所谓的「解决办法」。
可仔细想想,哪个领域没有这样的骗子呢?都有的。
然而,问题不在于有人贩卖焦虑,而在于有人以焦虑之名交智商税,还不自知。
你可以通过掏钱来换取短暂的心理安慰,却无法真正平复内心的焦虑,因为你知道问题还没解决。无论是哪个层次的焦虑,都要靠我们自己亲自解决。
有欲望,没办法,就踏踏实实地找榜样、找例子;
有办法,没行动,就将欲望具象化,增加的动力;
有行动,没坚持,就用奖励机制刺激自己坚持下去。
切记:真正的解决之道,在我们自己身上,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未经思考的知识,不属于你;
不经实践的目标,成不了真。
思考和实践的主体都只有一个
——你。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