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I赋能下古今中外“老祖宗”化身“暴躁哥姐”,以“回答我!look at my eyes!”等语言风格出圈的现象,是技术革新与文化传播碰撞的产物,其背后折射出多重社会心理与传播逻辑,值得从积极意义与潜在风险两个维度进行理性审视。
一、现象背后的积极意义
技术赋能文化传播的突破
AI技术通过动态化、拟人化手段,将历史人物从静态文本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形象,实现了文化传播的“降维打击”。例如,杜甫以“逃难三年手机被抢”的现代语境讲述安史之乱,李时珍用“银针不够准”调侃当代人熬夜,这种跨时空对话降低了历史认知门槛,使知识传播更具沉浸感。
Z世代文化认同的构建路径
“暴躁式”表达契合年轻人“反差萌”的审美偏好,将严肃历史人物解构为具有网感的“赛博老祖宗”。这种文化再创作既满足了年轻人对历史人物“祛魅”的需求,又通过表情包化、梗文化的传播方式,构建了新时代的文化记忆载体。
历史教育的创新实验
相较于传统说教,此类内容通过“咆哮体”等强情绪表达,将历史事件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体验。例如,苏轼以“就差当爹供着”自嘲被贬经历,这种表达使历史人物形象更具人性温度,有助于打破教科书式的刻板印象。
二、需警惕的潜在风险
历史真实性的消解风险
当宋徽宗将亡国责任推给向太后、虚构“瘦金体维权”等情节时,历史叙事易滑向娱乐化深渊。过度追求流量可能导致“戏说变胡说”,破坏历史教育的严肃性,甚至引发公众对史实的认知混乱。
文化符号的扁平化危机
同质化的“暴躁人设”将李白、杜甫等文化巨匠简化为情绪符号,忽视了其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例如,若所有历史人物都以“怼人”姿态出现,李白的飘逸、苏轼的豁达等文化特质将被遮蔽,最终导致文化内涵的稀释。
技术伦理的边界模糊
AI生成内容涉及肖像权、著作权等法律争议,而虚构历史对话可能触碰“传播虚假信息”红线。此外,过度依赖“网感”表达可能造成“认知浅薄化”,使受众满足于情绪刺激而忽视深度思考。
三、理性发展的建议
坚守文化传播的底线
需建立AI生成内容的审核机制,明确历史叙事与娱乐创作的边界。例如,可通过标注“AI合成”标识、建立事实核查机制,避免虚假信息传播。
探索多元表达的可能性
在“咆哮体”之外,可尝试诗意解说、短剧创作等形式。如《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文物自述传递历史温度,这种创作路径更注重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
强化受众的媒介素养
公众需培养对历史信息的批判性思维,避免将AI生成内容等同于历史事实。例如,在观看“老祖宗”视频时,可主动查阅史料,形成对历史人物的多维认知。
四、结语
AI赋能下的“老祖宗”热潮,本质是技术工具理性与文化价值理性的博弈。若能以敬畏之心驾驭技术,以创新之姿激活传统,此类内容或可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反之,若任由流量逻辑主导创作,则可能沦为消解历史严肃性的工具。未来,文化传播者需在娱乐与真实、流量与价值之间寻找平衡点,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文化传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