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之致沅弟(2)【1374】2025-3-13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之致沅弟(2)【1374】2025-3-13

作者: 张东日记 | 来源:发表于2025-03-12 08:12 被阅读0次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之致沅弟(2)【1374】2025-3-13

评点:慈禧与恭王矛盾的初次暴露

咸丰十一年七月中旬咸丰皇帝病逝热河行宫,两宫皇太后与 咸丰帝的两个亲弟六爷恭王(爱新觉罗·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訢于1853年到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訢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1861年,咸丰帝过世,奕訢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从1861年到1884年,奕訢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一直到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从1894年到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1898年逝世,谥号为"忠"。)、七爷醇王(和硕醇亲王是宣宗成皇帝脉下宗支,清代后期铁帽子王之一。始祖为宣宗成皇帝第七子奕譞。奕譞,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子时生,生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道光三十年,封醇郡王,准用红绒结顶,金黄袍色。咸丰九年,准分府后在内廷行走。十一年七月,常朝免叩,补领侍卫内大臣。同治三年,加亲王衔。十一年九月,晋亲王。以德宗承嗣大统故,恩封世袭罔替。光绪五年,赏亲王双俸。十一年,管理海军衙门,总理节制沿海水师。十二年,赏杏黄轿。光绪十六年,增加护卫,十一月二十一日丑时薨,年五十一岁,称号曰“皇帝本生考”,谥曰贤。十八年四月廿一日申时奉安。)内外联手,除掉了顾命八大臣,朝廷格局作了彻底改变。六岁的小皇帝继续在上书房里读书,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以恭王为军机处领班,为表尊崇,前面再冠以“议政王”三个字,已示与过去一般的军机处王大臣相区别。

咸丰帝的皇后钮钴禄氏才地(才能与门第)平庸,于政治亦无多大兴趣,虽名位在前,其实是个空的,实权在慈禧手中。慈禧略通文墨,机敏干练,有极强的政治欲望。咸丰在病重时,慈禧曾代他看过折。这种历练也带给她以处理国事的实际能力。母以子贵,在同治帝登基的第二天,他与钮钴禄氏共封太后。她的妹妹为七爷醇王的正福晋,醇王也自然跟她亲近而跟钮钴禄氏较疏。相反的,恭王因不满慈禧的揽权而偏于钮钴禄氏。就这样,当年因共同利益而结成联盟的这个皇室集团,在执掌大清最高权力的日子里产生了裂缝,且裂缝越来越深。慈禧对恭王的嫌隙,酿造了中国晚清政坛恭王三上三下的有趣故事。

这封信里所说的便是恭王当政后的第一次下台。

恭王当政后权力大增,然开支也跟着增大,尤其是宫中需索过多,他为银钱不够周旋而忧虑。他的岳父桂良做过地方督抚知道督抚的生财之道,便告诉他学督抚的惯用手法:收门包。恭王依照此法而行,果然财货滚滚而来,但恶名也便随之而来。慈禧知道后,对恭王颇为不满。

两宫与恭王商量国事时,太监在给两宫上茶时也给恭王上茶。有一次,太监忘记给恭王上茶了,恭王便拿起慈禧的茶杯,欲喝时,突然发觉拿错了,历时放下。慈安对恭王的这个举动笑了起来,但慈禧心中却不快。

慈禧身边有个受宠信的小太监,名叫安德海。此人是个仗势为非的小人,他总是不断地向内务府索求。因为有慈禧的支持,大家敢怒不敢言。有次他刚领一套上好瓷器,没过几天又来领。管理者向恭王诉苦。恭王教训安德海:财力艰难,不能浪费。第二天,安德海尽挑些缺边少角的碗盘给慈禧上菜。慈禧惊问何故。安德海以恭王不准领取为对。慈禧又一次在心里记下了恭王的不是。

御史蔡寿棋上书指责恭王贪污受贿,慈禧告诉恭王此事。恭王竟然当着慈禧之面大声说蔡寿棋不是好人,弄得慈禧大为不快。

种种不快不满加在一起,终于引起了慈禧对恭王的愤怒。她亲自拟了一道上谕,革去恭王的一切差委。慈禧读书不多,一道短短的上谕错别字连篇。我们照实抄录,以飨xiang(享)读者,只将改正的字置于其后的括号中。

“谕在廷王大臣等同看。朕奉两宫太后懿旨yizhi(太后或皇后的命令),本月初五日据蔡寿棋奏,恭亲王办事徇情贪墨,骄盈揽权,多招物议种种情形等弊。嗣(似)此重情,何以能办公事?查办虽无实据,是(事)出有因,实属暧昧知(之)事,难以悬揣xuanchuai(猜想揣测)。恭亲王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敖(傲),以(依)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朕冲龄,诸多挟致(制)xiezhi(倚仗权势或抓住别人弱点强使服从)。往往谙(暗)始(使)离间,不可细问。每日召见,趾高气扬,言语之间,许多取巧,满口胡谈乱道。嗣(似)此情形,以后何以能办国事?若不即早宣示,朕归(亲)政之时,何以能用人行正(政)?嗣(似)此种种重大情形,姑免深究,方知朕宽大之恩。恭亲王着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方是朕保全之至意。特谕。”

错别字虽多,意思还是说清楚了,而且将革职说成是保全,也足见慈禧有借用文字来为自己掩饰的能力。

上谕下达后,引起朝廷内外极大的震动。以咸丰帝亲弟五爷惇dun王为首的一批王大臣不赞成罢免恭王的职务,竭力谏争jianzheng(忠言逆耳,直言规劝)。又劝恭王向慈禧赔不是,求得慈禧的宽恕。恭王是个性格脆弱的人。他接受惇王等人的规劝,向慈禧涕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检讨,终于得到了慈禧的宽谅,又降旨命恭王继续做军机处领班大臣,但“议政王”的头衔始终未予偿还,算是对他的薄惩。

这一场叔嫂斗法的纠纷至此平息。

历史上,许多论者都认为这场纷争的背后的重要人物是醇王。是醇王在里面制造事端,予以挑拨,他的目的是倒恭而让自己上台,所以上谕中才有“暗使离间,不可细问”的话。曾氏身边便有人持这种看法,这可以从赵烈文的《能静居日记》中看出。赵烈文同治四年四月初二日记中全文抄录了慈禧手写的这道上谕,并于其后作了评论:“闻蔡系江西人,醇邸之党,然此事不过借以作引。其恭、醇二邸衅隙已久。醇邸福晋,圣母之妹,故圣母右之,而母后颇倚恭邸。谕中‘暗使离间’之语,其故可想。醇邸素性轻慓piao(轻薄勇猛),疾其兄之专权,久有眈眈dandan(专盯某人某事)之意,去年曾上疏请与诸王轮流带领引见。盖惟此差可出入内廷,帘前面对,视军机议政为尤重也。朝廷之不能长治久安,余与沅帅恒言之,今果然矣。晋之八王纷争,无之宗室谋统,可为寒心。”

圣母即慈禧,母后即慈安,沅帅即曾国荃。赵烈文此时在曾氏幕府。在曾国荃离开金陵之前,他一直在曾国荃身边,常常与之谈到朝廷很可能不会长治久安的话,想不到得到应验,并担心出现晋代八王纷争、元代的宗室内乱的政局。作为亲信幕僚,赵的思想必然受曾氏兄弟的影响,当然,曾氏兄弟的思想也会受到赵的影响,故曾氏劝老九暂缓出山,甚至可以在高楣山的林泉之间闭户三年。由此可见,朝廷内部的一举一动,对远在江南的曾府的决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之致沅弟(2)【1374】2025-3-1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liym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