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基于主题意义的英语教学,是新课标实现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向核心素养转变的关键路径。其核心理由如下:
实现育人价值,超越工具性: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思维的外壳。通过探究有深度、有温度的主题意义(如“友谊”、“环保”、“梦想”),不仅仅是单独的学习英语,更是将语言的学习与学生的个人成长、品德形成和价值观塑造融为一体,实现学科育人,最终达到核心素养目标。
促进内容与语言的深度融合:传统的碎片化知识教学难以形成持久记忆和有效迁移。学生会出现学了单词、语法却不会用,但是如果我们将主题意义作为视角去学习,则为孩子们的语言学习提供了真实、有意义的语境,使词汇、语法、语篇等语言知识围绕一个核心意义被组织、理解和运用,学习变得整体而深刻。
激发学生内在动机与参与度:教材上的知识如果被枯燥的拎出来,学生会失去兴趣。而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和未来发展相关联时,能有效激发其探究欲望和表达意愿。学生不是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而是“用英语”去认识世界、表达自我、解决问题。
发展高阶思维与核心素养: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过程,必然涉及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活动。同时,在探究不同文化主题时,学生的文化意识得以增强;在合作完成任务时,学习能力得到锻炼,从而实现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协同发展。
如何设计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活动?
设计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活动,应遵循 “主题引领、意义探究、活动观照” 的原则,构建层层递进的学习进程。
第一步:深度解读,确立单元主题意义
教师首先要深入分析单元内各语篇的核心内容,提炼出单元的总主题意义。这个意义不应是表层的知识点,也和我们传统理解的目标是不一样的,这个会更高位,是能够引发思考的、具有育人价值的核心观点或价值判断。
第二步:制定层级化教学目标
最终目标:学生能形成对单元主题意义的个性化、深层次理解,并能用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
语言目标:学生能掌握并运用与主题相关的核心词汇、句型结构和语篇知识。
素养目标: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文化理解能力等。
第三步:设计递进式探究活动链(学习理解 → 应用实践 → 迁移创新)
学习理解类活动(感知与注意):
创设情境,激活已知:通过视频、图片、问题等引出主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例如,使用KWL表格(What I Know, What I Want to know, What I Learned)。
获取与梳理信息:引导学生通过听、读等方式,获取语篇基本信息,并利用思维导图、表格等工具梳理和概括信息,初步形成对主题的结构化知识。
应用实践类活动(内化与运用):
描述与阐释:引导学生基于结构化知识,描述主题相关现象,阐释背后的原因或关系。
分析与判断: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为、作者观点、文化现象等,并做出自己的初步判断。
内化与运用:通过角色扮演、复述、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内化语言和内容,进行有意义的沟通。
迁移创新类活动(推理与论证/想象与创造):
推理与论证: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个人生活、社会实际相联系,论证自己的观点。例如,学完环保主题后,辩论“个人力量对环境保护是否重要”。
想象与创造:鼓励学生超越语篇,进行创造性输出。例如,为故事续写结尾、设计一个“绿色校园”方案、制作主题海报并进行英文宣讲等。
第四步:实施持续性评价
将评价嵌入整个探究过程,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展示、作品评价等方式,关注学生在意义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和思维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