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小女孩,她爸爸给她剪指甲,她问她爸爸:“你想不想给妈妈剪?”
小女孩的爸爸说:“妈妈是大人了,她可以自己剪。”
于是,小女孩对旁边的妈妈说:“”他说不想给你剪,他说你是大人了,可以自己剪。”
小女孩的妈妈说:“他说我是大人,我可以自己剪,他没有说不想给我剪,对吗?”
这一家三口人的对话,怎么理解呢?可能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但这个小家庭的对话,说明了一个普遍现象,很多人在复述,转述他人的话,会加上自己的理解,会加上自己的想法。
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理解他人的话,评论他人的行为,都会加入自己的主观认知。
但一般人,引用,转述他人的话的时候,都会尽量还原原话。第一,可能是为了推卸责任。反正别人是这么说的,我也这么说,你不要找我的麻烦哦。
第二,也是可以害怕失真。不用别人的原话,引用和转述的时候害怕别人不能理解,也害怕自己说错话了。
第三,可能是为了增加权威性。领导是这么说的哦,你看着办吧。
当然,我们普通人,除了特殊情况,一般都会引用原话,这是一种自我的基本的要求,包括基本的道德和良知。
但有人说,政治家讲话的方式,从不引用原话,而是加上自己的想法。为什么呢?
政治家,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目的。在运用别人的话的时候,加上自己的想法,就是为了引导大众跟随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就好比,当年,改革开放之初,有两个凡是,于是,政治家就引用别人话里的一点,得到实事求是的观点,从而引发了思想大讨论,最后解放了思想,一部分吧。
在历史上,常常有这么一种情况,引用你的这个话,打败你的那个话,当然,其中加上了自己的想法。
引用你的这个话,打败你的那个话,这种方式,在小孩子的争论中,有看到的。就好比,有人说:“你爸爸是一家之主,但都是你妈妈说了算,那你爸爸你妈妈,到底谁厉害?”然后说话的人就哑口无言了。
就比如,有人对卖矛盾的人说:“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