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四、一封信

作者: 芊朵 | 来源:发表于2018-07-28 16:05 被阅读79次

一、关于承接和转折

作文、说话是一样的,在承接和转折的地方最要留心。

承接和转折的词,一定要辨别前后的意思,这个地方弄错了,就把一段的意思搅糊了。

这里引用文中的信件做例。

这里叫我们功课的先生共有七个人,都很好,待我们很和蔼。但是教英文的一位周先生是河南人,他说的虽是国语,我们却不容易听懂他的话。

“但是”表示转折,它前后的两句话意思应该相反才是。在此例当中,前半部分说教他们功课的七位先生都很好,用了“但是”之后,应当讲老师们不好的地方,可是后文却讲他们不容易听懂周先生的话,明显不合逻辑。周先生不是不好,不是待他们不和蔼,所以这句话不能用“但是”来连接。

二、关于情感的表达

“特意求深切,结果往往平平;有事无意中说几句、写几句,重行回味,却便是深切不过的了。关于情感的表达,常有这等情形。”

书中说的情感表达主要是写信时的对于思念、关怀等感情的抒发,最要注意的是将感情掺入事件的叙述中,一昧交代近况而忽略感情的表达是写信时常犯的通病,写故事或者小说基本可以避开这个坑。

在写小说或者故事时,可将情感表达分为三层。

下层则是直白描写心理活动,只要写的符合当事人性格特质,那么人物形象便能够立体;

中层通过人物对话表现内心情感,类比与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通过一个人的话语来判断其个性,人物的塑造更加有代入感,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上层通过人物的细微的动作描写,配合周围环境、社会背景、人物神态尤其是眼神来进行全方位的刻画,人物形象更加自然亲切,有血有肉,更加的“活”。

一般我们都会处在中下层之间,偶尔越到上层写写却不得其法,写得很是尴尬。

目前为止,我也只是找出三种途径来改善这种情况。

一是输入优秀的作品。闭门造车等于原地踏步,取长补短才是上策。之前不懂事,认为一些被列为名著的书籍可读性差,描写繁琐,情节发展缓慢,有违名著之名。但是,细比较名著和网文,才发现名著内有乾坤。

网文写出的是一个故事,一些人物,好的引人入胜,差的流水账一般的平淡乏味。

而名著,绘出的是一个社会,展现的不只有主人公的人物特质,更多的是众生百态,哪怕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配角,都是鲜活地站在读者面前。写手和大师,约莫差距就在这里了。

二是身临其境。有些感受,只有事情真正发生时才有处可寻,在描写各个人物时,要摆脱作者的上帝视角,把自己作为故事中的人物去经历,去体会,这样各个人物才会有属于他自己的特质。

三是细心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人,这些人的言行都是极好的写作素材,细心品味生活,他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惊喜。

相关文章

  • 《文心》——四、一封信

    一、关于承接和转折 作文、说话是一样的,在承接和转折的地方最要留心。 承接和转折的词,一定要辨别前后的意思,这个地...

  • 一封信

    #从一封信中学到的# 《文心》第四章,就乐华和大文写给小学时的李先生的一封信为引子,通过张乐华的父亲点评,就两个写...

  • 读《文心》四 一封信

    今日读《文心》的第四节——一封信,两个孩子经过反复讨论及父亲/姨父的指点,共同完成了中学第一次作文——一封清楚明白...

  • 写作来源于生活

    今天看了《文心》中“一封信”这一节,书中主要讲了乐华和大文共同给以前学校的李先生写了一封信,写完拿给爸爸看的时候,...

  • 《文心》读书笔记(三)

    文心全文三十二章,目前读到第五章。 第四章 一封信 这是一封乐华和大文写给小学老师李先生的信。信中概述了上初中之后...

  • 五月|93三行|寄出

    文/云端一梦 一封信,写了二十页贴上邮戳,却未能寄出一颗心,超载了

  • 读《文心》第四节 一封信

    两个小家伙,经过一番讨论,修改,写出了一封自认为很好的信,一封给老师的信。 他们请枚叔过目,提意见。枚叔首先肯定了...

  • 文心:文走心,心从文

    前段时间参加了简书的日更100字的活动,觉得这是一个发现生活,享受生活和记录生活的好契机,可当我持续更新了十天之后...

  • 逐字稿|《文心》拆书第二、四篇章:方块字和一封信

    非常高兴第三次在本群作主题拆解。今天我为大家拆书的篇目是《文心》第二章节《方块字》和第四《一封信》。按照计划,这两...

  • 启发式教学——读《文心》有感

    今天看了《文心》的第四章一封信到第六章的知与情与意,这三章都点到了关于阅读精选和写作技巧的内容,让我感慨颇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心》——四、一封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rio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