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向来是团圆的日子,今年我也安安心心当了一回“家庭煮妇”,专心为家人、还有来给爸妈拜节的姑姑张罗一日三餐。
一大早,我就去了菜市场,挑挑拣拣,买了各种肉类、菌菇和海鲜,先把食材备齐。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早就不怎么操心这些事,多年前就把节日聚餐的“主理权”交给了我。这几年,不管什么节的家庭聚会,都由我来安排,慢慢也就习惯了这种节奏。
虽然有时候忙起来也挺累的,但一想起家人在饭桌上吃得开心、聊得热闹的样子,就觉得很值。在家简单做了早餐、收拾了一下,我就带上所有准备好的食材,往爷爷奶奶家出发。姑姑的孩子回乡下陪他们自己的爷爷奶奶了,所以这次人不多。那些看着热闹、却没什么人动筷子的“场面菜”,我就没做,只挑了大家都爱吃的、口味也合得来的几样。
到了爷爷奶奶家,我先处理蟹和花甲,备好寒菌排骨汤和各类肉菜。中午12点,菜差不多都上齐了。香辣蟹和花甲特别受欢迎,菌菇汤、肉菜和青菜也合大家口味,没一会儿,桌上的菜就被扫得干干净净。看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样子,我心里特别踏实,这大概就是最真实的“团圆味”吧。
下午,我还是早早进了厨房,准备做清蒸大闸蟹、肉末炒豆子,中午多炖的寒菌排骨汤热一热就能上桌,再换个青菜、加个新菜就行。餐前我还摆了些水果,大家边吃边聊,稍微填了填肚子,到正餐时也就没那么饿,吃得照样很香。有意思的是,今年家里人好像对月饼都不太“感冒”,茶几上摆了不少,却没怎么动;反倒是风干后更甜的板栗,虽然剥壳有点麻烦,还有哈密瓜、梨和其他小零食,特别受欢迎,一口接一口停不下来。
饭后大家也没急着散,围坐在一起看文体频道的打牌节目,一边吃零食水果,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没什么紧凑的安排,只有那种慢悠悠的惬意,连时间都好像放慢了脚步。晚上7点左右,我和姑姑起身告别,爷爷奶奶也打算出门运动。虽然是中秋夜,没能一起坐下来好好赏月、多聊几句,心里还是有点小遗憾。
回到家后,我特意去操场看了看月亮。月色朦胧,周围的一切像被一层薄纱轻轻笼罩,悄悄隐入夜色,只能隐约看出轮廓和影子。这种暗夜里的月光,越看越有味道。我随手拍了一张,照片里的月亮轮廓并不清晰,光线朦朦胧胧的,不像别人镜头里那样清爽圆满,却格外真实、亲近,带着一股暖意。
原来,明月朗照是一种美,朦胧月色里那种“不真切”,也是另一种虚晃的美。关键在于,我们愿不愿意去发现、去品味。
这就是我们家普普通通的中秋节,没有喧嚣热闹,只有家人围坐的日常。但这份团聚里,有亲切、舒服和自在,有平常人家最真实的节日氛围。简单,却很饱满;温暖,也安心。每个人都能在这当中放松下来,好好享受,这大概就是节日真正的意义吧。
我还盼着,再晚一点,能和儿子、家人一起走出来,看看这月亮,聊聊天,再吃点小食。那样的时刻,一定会酿出独属于我们家中秋夜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