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天生爱写作亲子教育话语空间
《玲玲的画》人物对话的朗读指导

《玲玲的画》人物对话的朗读指导

作者: 辉之不尽满园桃李 | 来源:发表于2017-10-13 17:00 被阅读543次

                    文    李辉

《玲玲的画》人物对话的朗读指导
《玲玲的画》人物对话的朗读指导

朗读是一门艺术,好的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指导朗读也是一门艺术,如何指导朗读是一门大学问,今天的课堂我重点教孩子们怎样朗读人物的对话。

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外在反映,或者说“物化”。离开朗读的中介,儿童往往很难理解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当然更谈不上让人物活起来。怎样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呢?下边以《玲玲的画》为例子谈谈自己的做法。

  1、读出人物的轮廓 

所谓“读出轮廓”是指开始要把课文通读几遍,对课文内容和文中人物有个大体的了解,知道每个人怎么样。离开了具体事件、具体语境,人物语言就成了死的了。所以在读课文时要把要把课文读顺,读懂,人物读明白,大概的了解掌握各个人物的形象。

比如《玲玲的画》中的爸爸,他对孩子关爱有加,面对孩子很晚不睡觉,不停地催促,却又不指责。面对孩子的哭泣没有惊慌失措不懂分寸,而是送上亲切的安慰和智慧的启发引导。所以爸爸这个人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在读爸爸话的时候就能把我住语气分寸了。

所以读出人物轮廓是读好对话的第一步,这是基础。

  2、要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言为心声。

所谓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就是通过朗读,把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方法之一,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和对话中的标点符号,从中体会人物的处境和思想感情。我经常提醒学生读书要读标点符号,因为它们也有表情达意的功能。文中的对话里“感叹句、疑问句、陈述句”都有,不同的句子引导孩子不同的读法。

1、“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感叹句,就要读出强烈的感情。

2、“怎么了,玲玲?”爸爸放下报纸问。

疑问句,就要读出自己的不明白或者疑惑的心情。

3、“我的画弄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这一句虽然是陈述句,但是也要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伤心和委屈,甚至是焦急。

  4、爸爸拿起画,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读出爸爸的淡然和思考,思考后启发孩子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理智,或者希望孩子有所发现的期待。

5、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也是陈述句,但是要读出看到孩子勇敢的面对问题,又智慧的解决问题,把坏事变成好事的惊喜。

方法之二,启发学生给人物对话加提示语,通过加提示语进一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低年级的课文中提示语中,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不是很多,或者就没有提示语,特别是这一课:

1、“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2、“怎么了,玲玲?”爸爸放下报纸问。

3、“我的画弄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4、爸爸拿起画,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5、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以第一句为例子,我是这样引导孩子的:

我引导孩子从“又”字上感受爸爸的心情。问:从又字上你体会到了什么?杨子华说:“感觉到爸爸不是催了她一次了,而是催他睡觉催了好几次了。”刘贺说:“我觉得爸爸很爱玲玲,担心他睡得的晚了,影响睡眠。”我紧紧跟着孩子说:“所以这是一个多么温和慈爱的爸爸。谁能读出爸爸的温和慈爱?”

在孩子朗读的过程中,我鼓励孩子: 你印象中温和的时候是什么样?慈爱的声音是什么腔调?就用什么的声音来表达你的理解。不同的孩子对温和和慈爱的理解是不同的,即使是相同的理解朗读的方式也是不同的。语速的快慢的把握,音量的高低的控制,孩子怎么处理都有道理,关键是得能让人听出爸爸的情感。我进一步引导孩子,假如你就是这位等了很久的爸爸,你会怎样催促玲玲。让孩子进一步走进人物,甚至转换角色,扮演角色,充当爸爸,展示朗读,展演个性化的朗读。就这句话的朗读,我相信五十九个孩子,会有五十九种读法!鲁城瑜读的很快,说温和的爸爸也着急了,爸爸希望玲玲快点睡觉。吴辰旭读的声音很高,说爸爸被画画慢的玲玲逼得生气了,孩子还联系生活实际说自己的爸爸生气时就是这个语调。张航则说,爸爸还是很有耐心的等待着玲玲,说以他的话和前几次一样,不急不慢的说,他担心玲玲的画被他催的弄坏了,哈哈哈,你看看这就是孩子,想法和我们几乎不一样。各种说法各种读法,都有自己的理由,这就够了。毕竟一千个读者眼中就要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启发,说到底是要学生“进入角色”。即要透过全文,透过提示语和标点符号,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是最重要的。

  3、读出“话外音” 有些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是“话里有话”。

这种方法适合高年级的内涵比较深奥的文中,比如鲁迅的侄女鲁烨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碰壁”那个章节等等。

这节课中也有爸爸拿起画,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这句话的就要读出画外音,要让玲玲听明白,爸爸是让她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一般地说,这样的对话比较难读,但如果读好了,也特别地有意思。学生会在读中,在听中,感受朗读的魅力,感受祖国语言的表现力。

  4、读出人物的身份 

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朗读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说话人的身份。文中一个是玲玲,一个是爸爸,人物的身份不一样,读法自然不同。

  5、读出人物的性格 

 6、读出人物的年龄 

    7、范读 

老师的范读,也是一种指导,而且是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范读不要放在开始,因为开始老师就翻读,会直接影响孩子,孩子会不由自主的魔方老师,同时也会形成思维定势,觉得这句话就应该是老师那样读的,不利于个性化朗读的启发。范读要选择好时机。当学生读得不尽如人意时,处于“愤、悱”状态时,再范读。即使这样,我也没有强加于学生的意思,每当我范读书我就着重强调,这是老师的感觉,这是老师的读法,你不会读时可以学着老师样子读,有理解的孩子一定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理解,那才真正的是你的朗读。

范读前,我总是这样说:“小朋友们,大家读的真好,我也想来读读可以吗?”这句话是吕老师教我的。因为是低年级,所以我的范读常常略带夸张,以突出人物的身份、性格。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卡通”。好的范读,不仅有指导作用,而且有启迪、激趣的作用。所以,我备课首先备读。

实践告诉我们,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教学方法往往也就随之有了。因为,好的教学方法,也是读出来的。

相关文章

  • 《玲玲的画》人物对话的朗读指导

    文 李辉 朗读是一门艺术,好的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指导朗读也是一门艺术,如何...

  • 关于朗读教学的思考

    今天带领孩子们朗读课文,重点理解词意,指导朗读人物的语言,为分角色朗读做准备。整节课下来,人物对话已重点指导...

  •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通过抓住文中人物对话里的"语气词"来指导朗读。体会语气的训练效果较好。课文中的感叹句的朗读指导,除了体会句...

  • 756跟着于老师学习指导朗读人物对话

    结合于永正老师《惊弓之鸟》和《第一次抱母亲》,谈谈自己课堂实践中学习于老师指导朗读人物对话的例子及反思。 指导朗读...

  • 于永正指导朗读人物对话的艺术

    徐世荣先生对讲解和朗读的理解独到而深刻,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朗读是跃在纸外;讲解是...

  • 《将相和》中的“理直气壮”和“怒发冲冠”

    今天上完了《将相和》。 经过昨天的朗读练习,今天学生在读人物对话时有了根据人物的身份、情感变换朗读的语气、语调的意...

  • 《画杨桃》朗读指导

    之前在参加和美课堂培训时,听过孙庆博老师的课。在那堂课中深深地被孙老师的朗读功底所吸引。学生们在课堂上从读中感...

  • 玲玲的画

    今天我们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学的是玲玲的画。 在这篇课文中,有三个表示玲玲心情的词第一个是得意...

  • 玲玲的画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

  • 玲玲的画

    玲玲画好了一幅画,明天他要带着这幅画去参加比赛,玲玲得意地看了又看,突然,水彩笔掉在画上,把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玲玲的画》人物对话的朗读指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caz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