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老师随手拈来一个“吃”字,让大家同题作文。这真是个好办法,若写得好,累积几季,出个集子不成问题。
问题是我思忖良久,从幼儿园的饭桌开始,到家里的数个餐桌,及至自己参与的若干饭局,还有读过的许多关于饮食文化的书,竟然就想不起有任何可以成文的,难道这几十年的饭都白吃了?
一定是有某个开关没打开,导致我吃过的这些五谷杂粮变不成文字。我有个朋友说,山西产酒,也产醋,酿得好是酒,没酿好就成了醋,都是粮食弄的,我这厢,还在发酵中。
倒是想起两个从饭桌上听来的故事,还颇符合吃相与为人的要义。
第一个是讲湖南台的某位台长,为人特别注重细节,也素以勤俭持家著名。话说他极为爱才,台里每次有中层以上员工要离职,他一定会请对方吃饭,有时候,吃着吃着,人家就不走了。
若是他请一桌没说要走的同事吃饭,一定会给在座的主持人,且只给主持人点螃蟹,数好了人数点,其他人只有看的份。
他这种功利实用我见识过一次,没在饭桌上,倒是在饭桌下。有次他、我和我的上司一起去一个企业的饭局,饭后人家给每个人发了一个公文包,国产的,并不是什么名牌,只是做工和包装看上去比较客气,我也就带回家了。谁知刚到家,我的上司便打电话过来,说X台把他那只包拿走了,还想把我那只包也要回去,他要去送人。
说到送人,该台长也是一绝。圈里流传一个段子,说他每次进京,都会带土特产若干去送领导,又不想让别人看到,遂让同行的下属排列成队,从车上一路通向办公室,一俟四下无人,且领导神色愉悦,该台长即会给一个手势,然后一坛辣椒之类的便从汽车后箱取出,迅速传递到办公室中。这套流程,就像工地上的工人传递砖石,据说台长还专门组织大家练习过。
回到饭桌上,还有另一个听来的故事。也是我某位同事,部门领导。他手下有几个小姑娘,有次搞接待,工作到很晚,他请大家吃宵夜,当然不是他自己掏钱,是可以报销的那种。餐桌上按人头点了大虾,但有两个小姑娘因为去机场送人,要晚些才来。等她俩来的时候,大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但虾还给她们留着。结果饥肠辘辘的这俩刚坐下,该领导便说:这虾你们不吃吧?我带回去给我老婆和女儿算了,然后直接喊:“服务员,打包!”可怜这两个刚参加工作的姑娘,那叫一个印象深刻。
说来说去,还是在别人的饭桌上,我自己吃了这么多年,恐怕都化作了脂肪,其余的,用长沙话说,叫“嘴巴一抹,似如没洽(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