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涯随无涯,是否要学习?要广度还是要深度?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就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学问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学问,那就完蛋了。那么是否就要不学习了呢?不是的,庄子也讲过一棵大树,工人觉得它不能做大梁,不能做家具,所以它是无用的,但是大树晚上就入了工人的梦说,因为我不能做大梁,不能做家具,所以我现在还活着,而能做大梁和家具的树已经死去了,难道这不是最大的有用吗?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我们总是要死的,就觉的我们活着没有意义,把有限的人生活的有意思一些这本身就是意义,就像大树说的活着本身就是意义,同理学习本身就是意义。
那么这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应该追求学习的广度还是深度呢?
先看看古人追求的是什么?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看来是追求深度,等等,还有学富五车,博文强记这样的成语,看来古人也是追求广度的。
那么为什么学习的维度上既要又要呢?
先说为什么要追求广度,辩证唯物论中提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联系的,发展的,先说发展的,世界在发展总会出现新的知识,你要了解它,不然就会被时代抛弃,比如现在你还不会用手机,也是可以生活的,但一定很不方便。再来说联系的,我自己有很深的感受,自己总结了一年多的方法,突然有一天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而且比自己总结的要系统完善的多,我只是发现了一些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是感性的认识,自己想把它抽象成理性的认识,但是其实你多看一些书会发现别人早就抽象出来了,你只要把它拿来实践看它是否真的就行了。
再说为什么要追求深度,追求深度关键在那些百年千年还在流传的经典,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还在流传,因为这些经典讲的是世界运行的底层规律,是不变的最少是数百年数千年不变的,而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更好的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一味只是追求新的变动的东西,就会过的很累,以底层的不变的规律来看待和使用新的变动的事物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在追求广度上要学习前沿知识和你不知道的知识,把知识面拓宽,要快速阅读,快速的浏览目录和标题还有高亮加粗的字体,这样就能大概的知道框架和新的概念,当真的需要这些的时候再拿来精读,在追求深度上可以用到曾国藩的十面埋伏读书法,就是把书读十遍,例如第一遍看书的框架,第二遍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去看,第三遍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去看,等等,就是这十遍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把这本书就能吃的很透了,就像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