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文学的莫言028
《红高粱》中的感人的八个片段
1.婚礼轿中的哭泣九儿出嫁时,轿夫们颠轿的疯狂与新娘的悲泣形成强烈反差。轿内腐朽如棺材,珠帘晃动间,九儿的呜咽与唢呐声交织,"像送葬的仪仗"般沉重。这段描写以红白喜事的错位感,隐喻封建婚姻对女性生命的吞噬。
2.罗汉大叔的牺牲为救东家骡子折返敌营的罗汉,目睹日军虐杀后点燃高粱地复仇。他临终前撕咬鬼子耳朵的细节("青紫色的眼珠凸出"),展现了农民隐忍下的血性反抗。其死亡激发村民抗日意识,成为乡土精神的觉醒符号。
3.九儿的临终燃烧面对日军围剿,九儿在高粱地洒酒引燃烈火,以歌声为号与敌人同归于尽。"火舌舔舐红盖头"的意象,将她从被迫出嫁的悲剧新娘升华为自由意志的献祭者。这段死亡场景被莫言称为"最圣洁的毁灭"。
4.高粱地野合的纯粹九儿与余占鳌在月光下的高粱地冲破伦理束缚,"野性交合如两匹发情的马"。莫言用"高粱穗子划过她赤裸的脊背"的细节,将原始情欲与自然生命力融为一体。这一场景颠覆了传统文学对女性欲望的遮蔽。
5.淑贤的殉情抉择当罗汉被押赴刑场时,淑贤穿上当年未及的嫁衣,直面日军刺刀。"胭脂混着血水流淌"的描写,将个人情感与家国仇恨凝结成凄美绝唱。这种"未完成婚礼的补全",暗含对封建婚俗的控诉。
6.狗群啃食尸体的荒诞战后野狗撕咬尸体的场景中,"绿色胃液与血红高粱汁交融"。莫言通过狗群的视角解构战争崇高性,揭示暴力对人性与自然的双重异化。狗道与人道的并置,构成对战争本质的尖锐讽刺。
7.黎明前的父子诀别余占鳌送子参军时,将酒碗摔碎于祖坟前:"活着的人永远不知道死去的人怎样想"。沉默中,朝阳照亮父子脸上的泪痕,展现战争年代亲情与使命的撕裂。
8.火烧高粱田的挽歌为阻日军推进,村民自发点燃世代耕种的高粱地。"火光照亮每张黝黑的脸庞,像祖先陶器上的图腾"。
这种集体毁掉生存根基的反抗,隐喻民族存续的悲壮抉择。
莫言通过上述片段,将暴力美学与乡土抒情熔铸:意象叠加:红高粱、血、火等元素反复强化生命张力;感官轰炸:"唢呐声刺破耳膜""血腥味渗入泥土"等描写唤醒原始感知;视角跳跃:孙辈回忆与祖辈经历交织,解构线性历史叙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