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今天继续分享一些我的思考。
先来谈我的一个感受,平时我虽然做事喜欢思考,但我在家里做菜就没有什么具体和精细的技法,特别是火候的掌控全靠自己“悟性”。什么大火煮,小火炖根本说不出个所以然。
更不要说加调料的精确控制了,尝起来淡了就加点盐,咸了就加点糖,感觉不怎么入味,就多加些调味品调味。
虽然我也算是学做菜有好几年时间了,但做菜的水平老是被我家人嫌弃,所以有段时间,我都是拿预制菜“滥芋充数”。
因为这些别人已经精准调好味的菜,我简单烹饪一下,味道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02
—
我仔细想了一想,这个现象其实挺有意思的。
为什么我能在工作上做到精细思考,条理清晰,但一到厨房就变得"糊涂"呢?
根本的原因是我对做菜这件事没有真正上心:我总是抱着"差不多就行"的心态,觉得能吃就可以了,
从来没有真正花心思去研究调料的比例,火候的变化,更没有耐心去一遍遍试错改进。
而在工作上,因为关系到结果和评价,我自然就会全神贯注,反复推敲。
说白了,人的精力和专注度,永远会向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倾斜。我觉得重要的事,我就会想方设法做好;我觉得无所谓的事,我就会敷衍了事。
这个道理放到其他方面也一样成立。
我见过很多人抱怨自己学不会某项技能,说自己"没天赋"、"脑子笨"。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能力其实很强。
一个说自己记性差的人,能把几十个游戏角色的技能属性背得滚瓜烂熟;一个说自己没耐心的人,能为了追剧熬夜到凌晨三点。
问题不在于能力,而在于动机。
当你真正想要某样东西的时候,你会自动调动所有的资源去争取。当你只是觉得"应该要"但内心并不渴望的时候,你就会找各种借口来搪塞。
03
—
所以,我一直强调,弄清楚自己做事的真实动机很重要。
就好像有人要请教我减重的经验,我除了只简单回答”少吃多动”外,我更想提醒他们,在付诸行动之前,一定要先搞清楚自己的需求和身体状况。
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健康需求,如果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以及想达成什么样的身体状况,那么很有可能就会事倍功半。
而我恰恰认真地想过这事!我希望通过健身让自己成为一个“轻快“的人。
“轻快”的标准是身体健康、体重适当、情绪平和。
正是在这种目的的驱使下,我才能保持我的“每天健身自律”。
而他们只是单纯地羡慕我精气神方面的改变,然后贸贸然地听从了我所谓的“好建议”,其过程一定非常痛苦,但凡多一点厌倦情绪,很有可能就坚持不下去。
04
—
最后,总结一下: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
我会本能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能给自己带来满足感、成就感或者实际利益的事情上。
那些让我感到痛苦、无聊或者看不到明确回报的事情,就会自然而然地抗拒和逃避。
这没什么好羞愧的,这就是人性。
关键在于,当我想要改变某个现状的时候,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真实想法。
不要欺骗自己说"我很想学",而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学?这对我意味着什么?"
只有当我找到了足够强烈的内在动机,我才会真正愿意付出努力。否则,再多的计划和决心,都只是纸上谈兵。
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接受自己的选择,然后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全力以赴。
可能这才是智慧的人生策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