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了一篇关于论述修道的好文章,清代刘一明真人的《神室八法》,该文为刘真人所著《道书十二种》一书中的其中一篇,这本书非常值得修道人阅读,可以消除修道中所遇的诸多疑惑。
《神室八法》所言八法为:刚、柔、诚、信、和、静、虚、灵。
其中关于刚、柔,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神室八法之[刚]:
刚之一法,乃神室之梁柱。梁柱之为物,刚强不屈,无偏无倚,端正平直,不动不摇,所任最重,其责最大,神室斜正好歹,皆在于此。故梁柱稳当坚固,神室永远常存。
修道者欲修神室,先立刚气,欲立刚气,先去其欲,欲去刚立,神室梁柱稳妥,根本坚固,大道有望。
何为刚?斩断恩爱、挖除尘根是刚,不怕魔难是刚,整顿精神、勇猛前进是刚,废寝忘餐、是非立断是刚,一心无二、经久不易是刚,和而不同、群而不党是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刚,人贪爱的不爱、人难受的能受是刚,内外如一、工夫不歇是刚。如此立刚,一往直前,不到极乐之地,不肯休歇,何患性不了、命不立耶?
神室八法之[柔]:
柔之一法,乃神室之木料。木料之为物,其性顺金,可曲可直,可方可圆,随材而用,大以大用,小以小用,无处不宜,锯也受的,斫也受的,刻也受的,打也受的。
欲修神室,先办木料,木料周全,从此修为,应手而成。
何为柔?有打我者顺受,有骂我者笑迎,疾病不管,是非不入,礼下于人,傲气俱除,习气渐化,时时省察己过,处处检点面目,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素位而行,不愿乎外,一切人情世事,付于不知,诸般邪思妄想,扫去无迹。如是用柔,低头作事,不矜奇,不求异,不妄诞,不自恃,抱元守一。
刘真人在《道书十二种》其他篇章中,多次提到[刚柔相济],何为刚柔相济?
《道书十二种》中诸多篇章皆以[真知]为[刚],以[灵知]为[柔],[真知]即[道心],[灵知]即[灵明觉知]。[刚柔相济]即是[真知统领灵知,灵知融入真知],道心为体,灵明为用,寂而不动,感而遂通,事来则应,应后即静,无执无着,落落清净.......
除了以上最根本的[刚柔相济],[刚柔相济]在修道的过程中尚有很多方面的体现,比如:
道心坚固为刚,世事谦顺为柔,精进修行为刚,心怀悲悯为柔,浩然正气为刚,宽容谦和为柔,信仰坚定为刚,清净安详为柔,克己炼己为刚,随顺众生为柔,恒住真心为刚,随缘应事为柔,无私利众为刚,智慧妙用为柔......
笔者之前对于[观心]修行曾经提出了12个字:静、净、清、明、安、宁、祥、和、平、常、朴、素。
对比《神室八法》,在[刚柔相济]方面,似乎[柔]的精神有余,而[刚]的精神略显不足。
因此特写此文,与同修者共勉!
感恩刘一明真人
感恩儒释道三教圣人
感恩所有的一切
网友评论
当初您提出的十二字德性,是体悟“中”的德性时提出来,我自己觉得,“中”相当于太极,阳刚和阴柔都处于隐含状态,真到了“中”的境界,至刚至柔或许都可以从里面生化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