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一生悟道有三。
第一次为 1508 年的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龙场悟道,得出“心即理,心外无物”之学。龙场悟道第二年,王阳明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阳明心学的体悟思想框架基本成形。
第二次为十二年后的平乱悟道:经过赣南剿匪、宁王之乱与忠泰之难这些坎坎坷坷后,王阳明与学生们在江西赣州通天岩讲学时,正式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从此之后,王阳明把致良知视为心学的最核心思想而对外宣扬,使得心学有了归宿,得到升。
第三次为 1527 年的天泉证道:晚年王阳明在出征广西平乱前,在绍兴的天泉桥上,对两位弟子提出的疑问进行了核心解答,提出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著名“四句教”。这也是对阳明心学三大核心观点的最终解说。
这是王阳明心学思想完善的三个变化阶段。这其实是符合人类认知变化规律的。
心即理,就是你所想是符合天理的;知行合一,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一生只做符合社会良知的事情;致良知“致知”就是致自己内心内在的良知。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世上的学问何其多,越是真理越简洁,越是大道越明了。其实一切的学问都是源于我们本性的觉醒、发展、壮大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