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起初接触书籍,我也是为了缓解焦虑和恐惧(然而,我又想,这其中也一定有目前还不为我知的深层原因,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以阅读的形式或缓解、或对抗它们,哈哈……)。
个人认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接触书籍,只要能够坚持下去,只要始终保持觉察与觉知,最后我们都将收获远胜于初始动机的东西,哪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有可能要经历远甚于从前的焦虑和恐惧。因为即便是书籍,也没办法在短时间让我们获得立竿见影的好的改变,所以,我们很容易因此更加怀疑自己、怀疑自己选择的成长路径。
你对自己的劝慰是对的,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因而不必感到遗憾,且真正遗憾的是,我们从未想过要去开始……不是还有这么一句话吗?“种一棵树最佳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面对眼下狼狈不堪、不厌其烦又一地鸡毛的生活时,我们实在很难做到不用自我谴责的方式去“自我安慰”,也很难不去幻想“如果当初怎样……就好了”,即便我们自己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些行为其实除了给自己多增些烦恼和怨恨外别无他用……
我也经常会在读到某本书或体悟或做到某些原本早该体悟与做到的事时责怪自己为什么没有早一点让自己读到那些、遇到那些、懂得那些、做到那些?明明我们走得跌跌撞撞、撞得头破血流而或换来或收获的东西,早有伟人以书籍的方式公之于众了呀……
可转念一想,罢了,若自己在没有经历过从前的经历时了解到那些,自己也未必有当下的体悟,而正是因为自己走过的路,才让自己对眼下自己选择的路有了更坚定的走下去的信念和决心、勇气和力量。
另外,我想起生活里的一件事儿:前几天,和上一年级的小女儿说自己有多想回到读书的时候以及回到那时候了自己会如何如何……然而,小女儿的回答竟把我怼的哑口无言了。
她说:“可如果你回到过去,你会忘了现在发生的一切,那你就可能还会和以前的你一样……”,好吧,小孩子果然都是哲学家,小女儿让我清醒的意识到:不要再浪费时间幻想回到过去以改写命运了,因为回不去,因为回去了也不见得真的就能做好,因为回去了也不代表现想象中的现在的生活就真的比现实中的现在的生活好……因此,最后我只好略显尴尬又略带笑意地回了小女儿一句“嗯,你说的有道理。谢谢你提醒妈妈……”。
昨天刚读完罗素的《幸福之路》一书。罗素说:“而现在的我完全不同了,我享受生活,我对生活的热爱几乎可以说是与年俱增。这部分源于我已经找到了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并且在不断地获得,部分源于我成功地放弃了另一些目标——比如获得这样或那样的绝对真理——本来就不可能实现的那些目标。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不再过度专注于自我。”,在书籍的帮助下,我由衷的感到现在的自己也是如此,祝福你在不久的将来也能感受到并持续性的获得这份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书友,无论如何,我们仍会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我们仍会沮丧、恐惧和绝望,我们仍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因生活的不如意引发的负面情绪而不愿意继续前行,然而,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选择了怎样的方式与态度面对它们。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