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使用KEEP锻炼的人,想必都知道KEEP的slogan:
越自律,越自由。
想做到自律,得从养成一些好习惯开始。
习惯是用重复行为来改变大脑的过程,但是大脑会抗拒改变,比如下班后再去参加个读书活动啥的。
除非能给它一些回报,那么大脑就会更愿意重复做某一件事情。
这个时候就涉及到两种物质:多巴胺和内啡肽。
1、
多巴胺与即时的奖励和愉悦感紧密相关,它激发我们的欲望和动力去追求某些行为,如食物、性、社交媒体互动等。
当个体重复进行这些行为时,大脑会不断释放多巴胺,形成奖赏循环,可能导致成瘾行为或对短期满足感的过度追求。
在自律的角度看,过多依赖多巴胺驱动的行为可能会阻碍长期目标的实现,因为它鼓励的是即时满足而非延迟满足。
比如,为了短暂的乐趣而选择看电视而不是完成学习任务。
2、
内啡肽则与更持久且深层次的满足感有关,通常是在经历一定的努力、挑战或疼痛之后产生的,比如长跑后的“跑步者高潮”或者克服困难达成目标后的成就感。
自律的人往往追求通过付出努力来获取内啡肽带来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来源于实现目标、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获得长久的成长。
比如,坚持锻炼可以带来身体上的健康提升以及精神层面的满足感。
......
高级的自律是学会调节多巴胺驱动的行为模式,转而培养出基于内啡肽激励的习惯和行动。
但往往坚持长期主义的痛点是,看到目标就头疼,默认完不成。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大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把大动作拆分成一个个微习惯。
比如你的目标是每天要跑半个小时,
你就可以把目标缩减成每天跑15分钟。
如果你的目标是每天要写1000字的文章,
那你不妨先把目标缩减成每天写300个字。
这样拆解的目的在于降低努力程度、感知难度和主观疲劳,
从而可以更好的完成任务和目标,还会获得持续性的满足感。
人类的大脑很讨厌突然间的巨大变化,容易产生抵触心理,
但如果每次只改变一点点,那大脑就会比较有安全感。
通过一点一点的尝试,大脑会逐渐适应,
个人的舒适区就会越练越宽,也更容易超额完成目标。
呼,不知不觉,都快日更6个月了......
2025.11.14,经纬今日份分享,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