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元之南,有大竹路,通于巴州。其路则深溪峭岩。扪萝摸石,一上三日,而达于山顶。行人止宿,则以縆萝系腰,萦树而寝;不然,则堕于深涧,若沈黄泉也。复登措大岭,盖有稍似平处,路人徐步而进,若儒之布武也。其绝顶谓之“孤云两角”。彼中谚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淮阴侯庙在焉。昔汉祖不用韩信,信遁归西楚。肖相国追之,及于兹山,故立庙貌。王仁裕尝佐褒梁师王思同,南伐巴人,往返登陟。亦留题于淮阴祠。诗曰:“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犹说汉淮阴。孤云不掩兴亡策,两角曾悬去住心。不是冕旒轻布素,岂劳丞相远追寻?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中华未可侵。”崎岖险峻之状,未可殚言。
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及附近各县)南面,有条大竹路(汉唐时称米仓道,两宋时称大竹路),通到四川巴州。一路全是深谷峭壁,险峻无比。缘着藤萝,攀着岩石,上去一趟需要三天时间,才能到达山顶。行人要休息,就用粗绳子将自己绑在树上才敢睡觉。不然就会坠落到悬崖下面,好像沉入黄泉一样(指摔死)。真到登上措大岭,才有稍微平缓的地方,行人可以像儒生踱方步一样慢慢前行(故得名措大岭?措大是对读书人的轻蔑称呼。布武,疑为步武之误)。山峰最高处被称为“孤云两角”(应是指山尖的形状)。当地的谚语说:“孤云两角,去天一握(离天只有一拳的距离,极言其高)”。淮阴侯韩信的庙就在这里。当年汉高祖刘邦没重用韩信,韩信逃归西楚霸王项羽,相国萧何月下追韩信,到了此山,所以在这里建了淮阴侯庙。
王仁裕(本书《玉堂闲话》的作者)曾经辅佐后唐明宗大将王思同,南征讨伐西川,来来回回多次攀登此山,也曾在淮阴侯庙题诗,说:“在这离天仅一拳的地方,古木森森,来往路人还在传说着大汉淮阴侯的事迹。这孤云两角的绝险之地,也掩盖不了韩信能主宰兴亡的满腹韬略,也曾悬挂着韩信去留难定的犹豫心理。如果不是刘邦轻视他,又怎会劳烦萧相国月下追韩信呢?当时如果放任韩信回到了西楚,中原的广阔土地,刘邦一寸也别想得到。”总之,大竹路崎岖险峻的情况,怎么也说不完。
《大竹路》亦出自《玉堂闲话》,载于《太平广记》卷三百九十七,“山”类。这是一篇极有地理价值的短文。自古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汉中作为蜀郡门户,进川道路也极为险峻。东汉末年,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就曾感叹“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五百里地都在山谷中穿行,如钻石洞,其险窄狭迫可以想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