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

作者: 福星高照幸运星 | 来源:发表于2025-09-27 06:41 被阅读0次

寇准(961年—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初期著名政治家、诗人,以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著称,是“澶渊之盟”的关键推动者,被后世誉为“北宋名相”。以下从生平、仕途、政治贡献、性格与争议、历史评价等方面详细介绍:

一、早年经历:神童入仕,才华初显

寇准出身官宦世家,其父寇湘曾任后晋莱州幕僚,以才学闻名。寇准自幼聪慧,“五岁诵《春秋》三传,通其大旨”(《宋史·寇准传》),19岁(980年)中进士,是北宋早期罕见的“少年进士”。

(一)科举与初任

  • 980年,寇准赴汴京(今开封)应试,因文采出众被主考官取为甲科进士,授大理评事(司法官),后调任巴东(今重庆奉节)知县;
  • 982年,因政绩卓著(“县中大治”),被召入朝廷,历任著作郎、直史馆(史官)、郓州通判(地方监察官)等职;
  • 987年,因直言进谏触怒太宗,被贬为青州(今山东青州)知州,次年召回,任枢密直学士(皇帝近臣)。

(二)太宗时期的崭露头角

  • 寇准以“刚直”闻名,深受宋太宗器重。太宗曾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宋史·寇准传》);
  • 991年,寇准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参与朝政决策,开始在北宋政坛发挥核心作用。

二、真宗朝的核心政治活动:“澶渊之盟”的关键推手

宋真宗即位(997年)后,寇准历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枢密使等职,成为朝廷重臣。其政治生涯的巅峰,集中体现在“澶渊之盟”(1005年)的促成过程中。

(一)辽军南下与朝局动荡

  • 1004年(景德元年),辽圣宗、萧太后率20万大军南下攻宋,直抵黄河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北宋朝野震动;
  • 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幸金陵”或“幸成都”),在宰相毕士安、寇准等力谏下,勉强同意亲征。

(二)力促亲征,稳定军心

  • 寇准以“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宋史·寇准传》)力谏真宗渡河至澶州;
  • 他亲自到前线督战,指挥宋军“背城列阵”,士气大振;
  • 辽军因久攻不下、伤亡惨重,提出和议。

(三)“澶渊之盟”的达成

  • 寇准主张“以战促和”,但为避免更大损失,最终支持与辽议和;
  • 双方达成协议: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向辽输“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划定边界(“澶渊之盟”);
  • 盟约后,宋辽百年未发生大规模战争,为北宋经济文化繁荣创造了稳定环境。

(四)后续影响

  • 寇准因“澶渊之功”声望日隆,但也为日后遭政敌排挤埋下伏笔;
  • 真宗后期,寇准因坚持“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主张“封禅神道”的刘皇后(章献明肃皇后)、丁谓等权臣矛盾激化。

三、性格与争议:“无地起楼台”的清廉与刚直

寇准的性格以“刚正敢言”“清廉自守”著称,但也因过于直率屡遭贬谪,留下诸多争议。

(一)刚直敢谏,触怒权贵

  • 寇准多次直言进谏,甚至顶撞皇帝:
    • 太宗时,因批评太宗“用法太峻”,被贬青州;
    • 真宗时,反对真宗“封禅泰山”(认为“劳民伤财”),称“此社稷之福乎?”(《宋史·寇准传》),触怒刘皇后;
    • 丁谓专权时,寇准当众揭发其“奸谋”,导致丁谓被贬。

(二)清廉自守,“无地起楼台”

  • 寇准一生清廉,虽位至宰相,却“家无余财”(《宋史·寇准传》);
  • 传说其退休后居洛阳,无钱扩建宅第,友人建议“起楼台以壮观瞻”,寇准笑答:“吾本寒儒,骤登高位,苟非陛下误恩,安有今日?岂敢以私废公?”(《涑水记闻》),故有“无地起楼台相公”之美誉。

(三)与丁谓的党争

  • 寇准与丁谓的矛盾是北宋中期党争的缩影:
    • 寇准代表“旧党”(支持真宗初期的清明政治),丁谓代表“新党”(迎合真宗后期的神道迷信);
    • 1020年,丁谓联合刘皇后诬陷寇准“交通宦官”“结党营私”,寇准被贬为雷州(今广东雷州)司户参军,最终病逝于贬所(1023年)。

四、文学与学术成就

寇准不仅是政治家,亦有文学造诣,其诗文风格“刚健质朴”,反映了他的人格与情怀:

(一)诗歌

  • 代表作《书河上亭壁》:“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以景喻情,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
  • 《塞上》:“春风千里动,榆塞雪初晴。日暮长河急,天寒白草生。” 描绘边塞风光,气势雄浑。

(二)散文与奏议

  • 寇准的奏议以“切中时弊”“逻辑严密”著称,如《论灾异》《论边事》等,分析问题深刻,提出解决方案切实可行;
  • 其文风继承唐代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传统,反对浮靡文风。

五、历史评价:名相与悲剧的交织

寇准的一生,是北宋“盛世与危机”的缩影,其历史评价兼具褒扬与惋惜:

(一)正面评价

  • 政治家:促成“澶渊之盟”,为北宋赢得百年和平;推行“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促进经济恢复;
  • 人格魅力:刚正敢言、清廉自守,被后世誉为“宋之魏徵”;
  • 文化影响:诗文质朴刚健,体现士大夫精神,对后世文人有一定启发。

(二)争议与遗憾

  • 党争牺牲品:因与丁谓等权臣对立,最终被贬病逝,被视为北宋中期党争的悲剧人物;
  • 军事策略局限:“澶渊之盟”虽换得和平,但“岁币”成为长期财政负担,被批评为“屈辱求和”;
  • 性格缺陷:过于刚直,缺乏政治灵活性,导致孤立无援。

结语

寇准的一生,是北宋政治舞台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碰撞的典型。他以刚正敢言、清廉自守的人格魅力,成为后世士大夫的精神偶像;又以“澶渊之盟”的政治智慧,为北宋的繁荣稳定奠定基础。尽管晚年被贬、结局凄凉,但其历史贡献与人格光辉,至今仍被铭记。“无地起楼台”的清廉、“澶渊定盟”的果决,共同构成了寇准“北宋名相”的立体形象。

相关文章

  • 人生赢家寇准:不置地不买房,夜夜笙歌酒穿肠

    北宋名臣寇准,有个称号是“无地起楼台相公”。 《丁晋公谈录》说“寇准出入宰相三十年,不营私第”,诗人魏野曾说寇准“...

  • 寇准谋国

    宋太宗死后,他的儿子赵恒继位,这就是宋真宗。这个时候,宋朝的边境上出了事。1004年,东北方的辽,出动了二十万...

  • 宋元||寇准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寇准少时英俊豪迈,又兼勤苦功读...

  • 读史

    幸福就是 公孙策遇到了包拯 包拯遇到了寇准 寇准遇到了北宋王朝 而你 遇到了谁

  • 溜须的学问

    宋朝真宗年间,有个大臣叫丁渭。一次,与老宰相寇准在一起吃饭,丁渭看到寇准的胡须上沾了一些饭粒,便亲自上前为寇准梳理...

  • 澶渊之后的党争二(澶渊相关五)(完结)

    其次,是王旦与王钦若。景德三年,寇准出京,接替寇准为相的是王旦。王旦素来与寇准亲厚,对王钦若从来不喜,他的上台自然...

  • 【历史上的今天】10.24

    1023年10月24日(农历1023年9月24日),北宋名相寇准逝世。 宋朝的皇帝曾说:“朕得寇准,...

  • 寇准与于谦

    当上天给国家带来灾难之时,也会送给国家一个能够解决灾难的人。 景德元年,既公元1004年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

  • 寇准胆确实正!

    文/何少波 寇准,一位深信黄老之道的学者,他的作风,大胆而缜密,豪放而平实。 澶渊之役中,寇准勉强...

  • 寇准:一个刚毅准直的北宋宰相,为何被赶出京城13年,最后客死异乡

    寇准为什么姓寇?因为他爹姓寇。 他爹为什么姓寇?因为他祖上是西周的司寇。武王伐纣时帮忙打辅助,后被赐以官职(寇)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寇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yyuzjtx.html